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论文题目

小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蔦”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论文题目(共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向中学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的成长经历与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探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知能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宏观设计 高师微格课程效能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1)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篇2: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下列属于 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

B.教育目标、课程研制者、教育效果

C.课程研制者、教育内容、课程学习者

D.课程学习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首倡课程研制过程模式的教育学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 类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估是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9.第9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0.第10题 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属于以下哪种教学模式

A.活动教学

B.范例教学

C.程序教学

D.自学指导教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1.第11题 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2.第12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3.第13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4.第14题 拉斯卡提出的“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是

A.呈现、实践、发现、强化

B.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C.情境、疑问、推断、验证

D.动机、假设、验证、总结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5.第15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6.第16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7.第17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8.第18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 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 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9.第19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A.自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0.第20题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

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

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作业总得分:100.0 1.第1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下列属于 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

B.教育目标、课程研制者、教育效果

C.课程研制者、教育内容、课程学习者

D.课程学习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

A.学科设计

B.生活领域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9.第9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0.第10题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

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

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1.第1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2.第12题 根据波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就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目的

D.课程目标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3.第13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A.课程类型

B.课程结构

C.课程平衡

D.课程组织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4.第14题 20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5.第15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6.第16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属于影响课程的教育性因素

A.学制

B.宗教

C.生态环境

D.儿童的性别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7.第17题 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 类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8.第18题 把教育的根本目的看作是培养社会精英的课程与教学论是

A.发展主义理论

B.结构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9.第19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0.第20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作业总得分:95.0 1.第1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

A.自评价

B.相对评价

C.他评价

D.元评价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 式是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自然模式

D.情境模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9.第9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0.第10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1.第11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2.第12题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3.第13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4.第14题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5.第15题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0.0 16.第16题 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这本 著作的作者是

A.昆体良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7.第17题 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 类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8.第18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19.第19题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

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

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

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0.第20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作业总得分:90.0 作业总批注:

篇3: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它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我对其中的两个例子非常感兴趣,第一个例子,澳洲的课程故事:“稻米”的综合课程,这节课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稻米,全球性的作物”就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稻米是一种世界性作物和每天有24亿人要吃米。然后让学生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找出主要的产米地区,说出来能在这些地方生产的原因。接着进行一场简短的辩论,问题是:米应该在澳大利亚生产吗?列出同意和反对的理由,再让学生对澳洲的产米技术和传统的亚洲的产米技术进行对比。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做一些小测试。

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老师拿出了稻米和各门课程之间整合的专题、内容和具体的课程设计。整个综合课程的专题框架如下:稻米在课堂教育中:社会与环境、数学、科学与技术、音乐与美术。稻米与文化、稻米种植的用途、稻米与健康、稻米艺术画廊、世界各地的米、米的'加工过程……就看到这些标题,大家一定能体会课程开发的价值。一个稻米的专题与各门课程结合起来,开发出一门完全综合化的新课程。特别是与相关国家的稻米历史、饮食文化紧密结合,让小学生从小对世界多元文化有一个具体的感受。

这是何等宽松的课程政策环境!与时代和生活紧密结合,灵活开放。而我们国家的课程教材依然是学生的主食,那种结构式、系统式、科学化的经典内容太多,如果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只是教教材,那些鲜活的内容永远也进不了课堂。而我们国家的考试制度,也无形之中制约了老师的积极性,课程的改革不彻底,一方面是教材上适当的放手,另一方面还是用一次考试的成绩衡量老师的水平,考察的还是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对学生的成长无益,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篇4: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

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既是概念内涵间固有的'联系,也是教育理论乃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已有的整合研究试图从实践的视角整合课程论、教学论,但收效甚微.“教育工学”则有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以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接,为其整合提供有效路径.

作 者:令狐艳丽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都,610068 刊 名:教育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FORUM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0 关键词:课程论   教学论   整合   教育工学  

篇5: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略。

篇6: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篇7: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和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为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也为了圆满完成电大布置的学习任务,特制定本课程学习计划如下:

一、学习意义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专业指导。我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我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会有计划的认真学习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尽力把所学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不断地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二、学习任务

1)学什么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专业规范为背景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一般理论基础(第一、二章);以课程开发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第三至八章);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第九至十四章)。

2)学习重点

紧密结合小学教育和教学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熟知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有关理论,识死辨活,研究和分析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

三、个人及学习资源分析

1、个人分析

本人正值盛年,精力充沛,从事教学工作将近,每年自定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对国内外教育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教育领域每年一期的师德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给我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许多方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任务。

2、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 ;网上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视频点播、重难点分析、平时作业、形成式测评等 ;《课程与教学论》VCD 教学光盘 2 个。

3)、台州电大分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视频点播、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网上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四、学习的方法

1、以自学为主

1)熟悉教材,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对重点、难点的知识及时梳理和笔记摘录。

2)按时上网完成形成性测评及终结性考核。

3)按时听学校的辅导课。 要及时复习,巩固学习所得。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2、合作学习

1)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结合文字教材、教师辅导、网络资源、vcd光盘、及网上答疑等多种辅助手段进行学习。

2)一定要和小组的人员坚持讨论来完成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QQ群及时和同学和老师交流请教,并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措施。

篇8: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一、为什么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从自身的学习和将来的教学工作两方面来考虑。从自身的学习来看,学习这样一门课程,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多年来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将来的教学来看,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们在成长为一名专业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更加的充实。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课程与教学是最基本的专业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以后从事教师事业打下基础。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空间在扩大,课程正逐步发展成为小学教师的分内之事。要胜任这些教师工作,就需要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才能获得成长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二、对什么感兴趣?

简单的浏览了教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凭借。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设计的美好愿望就难以实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指导法„„这些都是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了解了学习方法,重要的是要会运用。我们在运用时也不是仅仅局限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实际,思考一些创新有用的方法。例如,“从错误中学习”就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错误非但不是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首先是要宽容接纳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然后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不会让犯错误的同学有负担心理,而是能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要进行科学化,才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教师的个性和行为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也就要求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妥当的行为!课堂管理很重要又很灵活,教师在备课时是不能预知课堂情况的,在遇到偶发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具备处理能力。所以,要搞好课堂教学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篇9: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三、计划怎样学习?

1、结合实际

学习书本上的内容,经常会感觉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有关课程的理念,我们就可以回想以前和现在学习的课程,延伸课本中的内容,也可提高我们自身的积极性。把我们现在所学的理念和实际联系并加以思考,这样我们便可以充分的了解课本知识,学得更加透彻。例如在学习课堂教学管理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案例,来进行虚拟情景模拟,让同学们来尝试怎样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课堂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学习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分小组讨论,大家相互合作,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3、加强课外阅读

仅只学习课本内容,未免会有点眼界狭窄,这就需要我们扩展学习,读课外书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结合教材,找一些相关的课外书阅读,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深刻的理解问题,才能达到扩展学习,拓宽眼界的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导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揭示规律:为什么教

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

优化技术 :怎么教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意义:

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

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

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

(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

泰勒原理示意图: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二、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

《学记》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

(二)教学论的建立

德国 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

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

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  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

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教学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教学阶段论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杜威的教学论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功能:

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 应对考试

促进学生的发展

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多样化

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

社会

学生 知识

(四)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灌输→引导 帮助 尊重 理解

学习方式:被动接受→ 自主 合作 探究 实践

(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

篇10: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做到贴近实际

文/王栗鹃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必须贴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握好和体现出在自身内容体系、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调动学生,真实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实效。

篇1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贴近实际,把握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方面: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基本理论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形势分析方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等;基本形势指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热点问题是学生社会普遍关注、学生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些构成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形势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期呈现的问题、热点、焦点也不同。

正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只有贴近实际,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专注社会热点,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才能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动态性把握好。

以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专题“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更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贴近他们的衣食住行。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在国内,“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则明确指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贴近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寝室的居住环境、水电等资源的利用、学校公共环境的建设与呵护整个学校所在城市武汉乃至于中国大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都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既实现了政策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又做到了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二、贴近实际,突出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教学过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要求严谨而规范,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范和严谨是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等,要按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则指具体内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只有贴近实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才能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只有贴近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定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1.贴近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

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主体特征。90后大学生的主体特征非常明显。他们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同时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上正属于青年早期,呈现出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等高峰特质。他们的情绪波动极大、两极情绪表现突出,转瞬间或豪情万丈或意志消沉。

其次,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期望也较大。我院“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如何做到‘三贴近’”的调查问卷中,“你希望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达到怎样的效果”一题中,33.5%的学生选择了A树立正确的“四观”、B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时事信息、C提高政治素养、D提高鉴别分析能力中的全部四项,45.2%的学生选择了其中的三项。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超乎寻常,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

另外,通过对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学生的课前交流、以前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理论一般有初步了解,也基本认同,但是没有从理论上深入认识和把握,同时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怎样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

同样以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缺乏理性认识,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没有相关课程专门介绍生态文明,因此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为掌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和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同时,我们的教育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在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有效地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之间更多的人际联系,能力目标的设定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而我们文化建设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于学生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其中理想的确立必须确立在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前提之上,基于此,在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中必须将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绿色消费观念、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信心与责任感。

2.贴近课堂实际选择教学方式

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实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课堂为主轴,特色活动为辅助。形势与政策应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借助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系统讲授,如十八大会议精神必须通过专题理论讲授来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媒体教学来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安排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如邀请专家讲座、观看教学资料、实地考察等,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角是学生。备课时,应以设计学生活动为主,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以专题“钓鱼岛”为例。专题“钓鱼岛”是我院形势与政策~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方式。首先由老师讲授基本理论,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如日本主张的原因及为什么错误、大学生为保卫领土可以做些什么等不同的项目小组并设定任务要求,给予一定的时间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分析讨论并拿出小组结论并展示。最后由教师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作系统总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学习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小组学习进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的转变,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和作答中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效应。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自己的讨论分析作答、最后的归纳总结,达到了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同时又能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意识。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贴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握好和体现出在自身内容体系、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抓住学生、调动学生,真实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松德。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云梦学刊,(06)。

[2]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06)。

(作者单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篇12:论网络与物理教学论文

论网络与物理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在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远程学习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发挥好网络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就要做到认识教师在未来教学中的责任,进一步发挥主动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大胆开拓创新教育的新路子。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世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物理应用意识,提高物理应用能力。而在研究性的集体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怎样学习。

关键词:发挥作用 激发兴趣 拓宽思路如何将现代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急需攻克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多媒体运用于物理教学等都给我带来了快捷,方便和灵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由于将网络运用于教学的诸多优点,很多教师都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了网络技术,而在广泛地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应认识在未来教学中的责任,进一步发挥主动作用。对于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等教师都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当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研究网络环境的教学新规律,积极发挥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未来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两点:(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就是指明方向,指导学生寻找途径,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协作就是同学生一起研讨问题,让学生从中学会、获得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方法,提高运用能、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激发学习兴趣和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乐趣。例如讲“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课时,利用flash课件,能听到水流声,感受到长江,黄河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利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来进行水力发电的原理,还让学生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受到的压力都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于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之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讲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就可以通过下载相关的课件解决这一难题。下载的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浮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还应大胆开拓创新教育的新路子。我校教师大胆探索,借助网络工具,揭示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世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物理应用意识,提高物理应用能力。而在研究性的集体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怎样学习。这也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了。

篇13:论英语听力课程教学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

论英语听力课程教学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

本文提出利用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听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笔录这一应用性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更可以促进学生对其它相关专业,如经济、法律等的了解.由于听力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跨学科特性,因此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一种很好的基础平台.

作 者:王敏 李弘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2(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综合能力   跨文化能力   复合型英语人才  

篇14: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 前言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从学校体育学中分化出来的理论学科,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又是课程与教学的下位概念,两者都统一于教育学这个大系统。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它们属于不同学科范畴。同时,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是教学的前提,课程理论必然要考虑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没有课程理论作指导,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困境;教学是课程的表现形式,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理论转化成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课程理论,从而引领新一轮课程变革。因此,弄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概念的研究

2.1研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概念的必要性

体育属于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学的发展为体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体育学科研究还不够成熟,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研究更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起步较晚,关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研究的专著和书籍并不是很多。我们要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含义;要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含义,我们必须要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

2.2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要想界定什么是体育课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我国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1]。这一观点为我们探讨体育课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当前关于体育课程概念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例如李艳翎对体育课程下的定义: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自主发展目标所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进度和进程 [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程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体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理由和依据是这些概念中所欠缺的。对于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本人倾向于张学忠的观点:体育课程是国家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时限、进程、学习或锻炼方式的过程,以及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文化和技能素养、实践能力和体质健康标准的总体规划或设计[3]。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阐述概念内涵的基本问题以及体育课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功能特点,基本明确了体育课程的范畴。

2.3体育教学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分别出现“教”与“学”两个字。比较甲骨文中“教”、“学”两个字的构成,一般认为“教”字来源于“学”字[4]。据《礼记学记》中叙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5]在西方,learn与teach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曾说:teach自古以来就同learn结下了不解之缘[6]。因此,从词源上讲,“教”与“学”被原始地规定到了一起。

根据以上对教学的阐述,结合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本人将体育教学定义概括为:体育教学是为实现体育教育目标,以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

3. 学校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

3.1什么是学校体育课程论

根据现代课程论的思维观和方法论为依据,张学忠等人提出:学校体育课程论是研究学校体育课程领域最基本的理论、实践、管理和相关学科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体系[7]。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解决体育课程范畴领域诸多复杂的关系问题,以及处理体育课程内部和外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校体育课程论研究时间较短,仍然只是一种新兴理论体系,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因此,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中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3.2什么是体育教学论

根据教育史料的考察,德国的拉特克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他的教学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夸美纽斯在拉特克的理论基础上完成《大教学论》,他把教学论定义为“教授术”,后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颇深。教学论发展到现在,有三种主流观点:①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学科;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③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种理论。

教育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学校体育教学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教学论的基础上,体育教学论发展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在王伯英和曲宗湖著的《体育教学论》中阐述:体育教学理论是以特定的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现象、特征、本质和规律等问题的一门学科[8]。

4.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4.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内容与途径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相对独立,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影响着教学,教学也不断地反馈课程。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曾经用三个隐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实质,对我们颇有启示。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队员根据对手和本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的比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同样的课程方案,不同的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学效果不好,不受学生的欢迎。其中的问题不在于课程方案本身的好坏,而是在于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实施过程中,是否采用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方法科学化,教学的效果相对就好得多,就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4.2小结

总之,课程与教学之间肯定存在着各种联系和交叉重叠部分,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课程论必然要考虑课程的实施问题,教学理论必然要考虑与教学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现代课程不再局限于“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关于“课程”、“素质”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界定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

[2] 李艳翎,体育课程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 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5。

[4]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 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7。

[8]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0

相关专题 题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