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李柚味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李柚味儿”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是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综合实践性很强,结合环境科学类实验设计方法与数据分析实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为形成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门课程中依然采用灌输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过多强调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课程,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根据目前社会需求以及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现状,我们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创新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题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环境科学学科。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本校环境科学的专业特色,本科毕业生多从事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工作。从而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农业环境监测的特点相结合,在数据统计分析例题方面主要强调监测类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建立实用性较强的教学体系。目前,这门课程还没有适合的教材,以往教材理论部分过于强调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深奥难懂,与环境科学专业的结合性较差。因此该课程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1.强调基本理论的应用性

我们采用盖均镒编著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听取专家建议和学生反馈意见,自编讲义,引用环境科学类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性。另外对课本上面繁杂的数理统计公式进行简化式教学,主要强调公式的实际应用性,忽略复杂的推导过程。

2.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方向

根据专业特色,明确学生就业和考研这两个毕业方向。课程学习以毕业方向为指导,就业学生主要侧重学习环境类监测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考研学生则更侧重环境类实验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学生认识到学习该门课程与自己毕业紧密联系,会激发学习热情,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就业或考研做好准备。

3.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利用信息网络,强调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把握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介绍全新研究方法的进展和前沿领域。并适当结合科研文献,分析新颖的环境类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式,给课程学习注入活力。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实践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全程参与,带着问题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院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课堂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分析企业监测数据三部分实现。

1.课堂实验改革

实验课采用自主编制实验教材,学习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推导。适量增加环境科学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布置、实验管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各环节,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效果。其次,以环境实验数据为实例进行分析,实现数据的整理和深层次挖掘。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动画仿真技术展示实际生产工艺以及环境类监测数据的获取过程,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有效提升授课质量。

2.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把本科学生进行分组,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师资情况,分组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大学生创新立项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思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内容,并安排实验进度开展具体实验工作并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其创新和科研能力。

3.分析企业监测数据

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整理和分析企业监测数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巧妙的结合。学生自主完成数据分析报告并组织报告展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能考察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信息量大、公式多、难记忆并计算困难。因此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理论和实践知识考核分数各占50%。其中理论考核主要以理解和分析内容为主,多为案例分析题,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或分析实际数据。实践考核主要根据科研训练的表现以及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任重道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必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应用型人才要求的环境科学本科学生。

篇2: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是由基本设计理论、基础绘画技能、绘图软件和空间设计等几大部分组成。对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方面少有涉及,但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都会遇到造价问题,同时经过若干年设计师岗位的磨炼,会有一些设计人员转型到管理岗位,负责工程管理,尤其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装饰设计公司和园林景观工程公司,这种人才的转岗比较明显。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应当掌握一定的工程管理和造价的知识。本文就如何在现有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课程调整,适时穿插《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的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及特色

1.现有专业课程体系

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设计史、设计概论与创意、装饰设计、Photoshop、中外建筑史、设计手绘表达、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建筑速写、室内设计制图、照明及灯具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限选课包括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构造、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别墅设计、园林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艺术考察、毕业论文、毕业创作(设计)。

2.专业特色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是体现人类不同时期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综合学科,是人文科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及现代高科技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段等诸多学科的融合。本专业是在对学生加强基础设计理论教学与设计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通过对其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学生通过在社会市场及设计单位等部门对实际能力的锻炼,掌握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设计程序、设计与制作的关系,认识设计与市场、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分析、认识所涉及的材料的基本属性。通过系统地学习,学生能够胜任环境设计中的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全部制作过程,并通过对其他艺术设计方向的拓展,掌握相关领域中的设计知识与技能,为其以后学生在相关领域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3.存在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地处豫南明珠—信阳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本院艺术系的重点专业,成立于。多本专业招生规模逐年稳定增长,教师队伍也在稳中求进。连续两年评选为全院明星专业。但是,自设立本专业以来,培养方案中始终没有设计《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这两门课程,作为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多走进装饰设计工程公司,这两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应用的,从08-10级毕业生的反馈来看,都希望能在本科阶段的学业中能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公司的实际设计施工工作中,就能避免知识短板,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所以,如何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在现有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课程调整,适时增设《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的课程教学,是本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课程的实用价值

1.在建筑装饰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中的实际应用

一个成熟的室内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他不仅要完成从构思、绘图到三维制模等完整的设计方案,还要阐述规划自己的创意想法,与装修人员达成观念上的协调一致,同时协调解决装饰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协助进行室内装饰的成本核算和资源分析。在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师是灵魂、是主导,他所接触的对象包括业主、施工项目经理、各工种的`工长、工人、监理,以及各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如:建设主管部门、规划主管部门、绿化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消防管理部门等。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设计只是起点,项目竣工交付业主才是设计师工作的终点。所以,设计师要从整体项目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做方案、画施工图。这样理解设计师的工作,就会发现《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这两门课程对提高设计师管理项目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宏观的、全面管理的角度讲解整个装饰工程从立项、招投标到施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其中质量控制部分涉及各种规范、标准,这些内容反过来会指导设计。《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工程的费用组成及计价方法。任何工程首先要考虑业主投资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所有的规划只能停留在图纸的层面。所以设计师做方案必须和业主沟通投资问题。对于装饰工程公司而言,控制造价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设计师懂得一些工程造价的知识,会对自身的设计工作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2.在国家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中的实际应用

建造师考试分为一级建造师和二级建造师。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并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注册条件的人员,经过注册登记后,即获得一级或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一级建造师可在全国范围内以一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二级建造师可在本省范围内以二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设《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4个科目。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设《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3个科目。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可以说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资格考试之一,每年全国约有有300万人报考,这也是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证书,含金量比较高,算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敲门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建造师考试。在这个考试中,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都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这个科目,一级考试中还有《建设工程经济》科目,这和我们所开设的《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课程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学生毕业工作以后,基本上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两门课程知识结构比较专业,内容也比较繁杂,不经过系统讲解和培训,很难靠自学通过考试。所以,如果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讲授了这两门课的内容,对将来同学们在工作2年后参加建造师考试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3.在项目经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近几届的毕业生中,有一部男生在工作几年后,渐渐从设计岗位转型到工程管理或监理岗位,做全职项目经理或监理工程师。这部分学生就更需要了解施工过程的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控制。全部工程的施工所设计的三控三管都是由他们牵头完成的,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不仅能够顺利通过建造师考试,更要把所学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知识熟练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所有在本科阶段提前把这些理论知识教给他们,会对将来的工程实践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如何在现有培养方案中增设《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两门课程与设计、施工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两门课程应该放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完成课程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行实践学习了,正好能够与工作实现对接。结合我系的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可以把大三下学期的酒店空间设计和展示空间设计的课时压缩32个学时,再增设32个学时,共计64学时用来完成《装饰工程造价》的教学工作。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增设64学时完成《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本科阶段基本就能够掌握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造价的全部知识内容了,为其走向工作岗位,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通过增设《装饰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造价》的课程教学,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工程管理实践工作中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如何在本科阶段让学生能够对这两门课感兴趣、能够熟练掌握这两门课程的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才是我们专业课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具体工作。希望此次课程改革建议能够对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实际工作到达预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起立.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郑少华,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Z].建设部153号令,

篇3:二维动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模式受到了很大影响。如何将互联网与二维动画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培养“互联网+”下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当前二维动画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之一。“微课程”具有资源容量小、形式多样、设计丰富等特点,正适应4G通信时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可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增强了学习自主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实践证明,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二维动画;教学模式;微课程

1二维动画的传统教学方式及弊病

随着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动漫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维动画设计课程是高职影视动画技术、动漫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事动漫产业的相关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该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学生按照教师介绍的知识进行记录与学习,然后教师布置作业练习题,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行练习[1]。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该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是模仿教师在操作,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创作的动漫作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的动漫人才终将被淘汰。

2“互联网+”背景下二维动画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在“互联网+”背景下,二维动画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移动设备、指间知识、碎片化学习和视频学习等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二维动画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融合互联网、微课和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二维动画课程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满足动漫产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人才[2-3]。近年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含义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与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有更大的提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微课短小精炼,一般是十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微课针对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整合了教学资源,重难点很突出,同时交互性很强,方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由学习。微课程资源容量小,形式多样,设计丰富,能满足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大大增强了学习自主性。基于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二维动画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设备、软件优势,把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将基本知识和巩固练习题先发到学习的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这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内化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第二,在课程知识点的分解方面,将所学知识通过短小精炼的微视频进行讲解,这对微视频的制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通过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简洁、到位,又要求微视频精炼、不枯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爱上微课程,爱上学习。

3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高职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本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课程和学生的情况,构建出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翻转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通过系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才能有较大的提升。

3.1基本知识的传递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在学习的平台上发布工作任务单和新课资料,发布的资料包含教案、微视频、预习测试题。微视频要求在十分钟以内通过有趣的实例吸引学生学习并且掌握基本知识。预习测试题一般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安排学习。学生学习后在学习的平台上可以通过发帖、讨论等方式发布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回帖进行答疑和讨论。学生完成微视频学习和预习测试题后学习的平台会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并且对预习测试题的答题情况自动评分,反映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3.2知识的内化

课中,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预习情况,可以随机选取一两位学生向全班同学授课,有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再进行相应补充;其次,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现场提问,教师现场答疑;最后,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技巧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素养,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学生接到任务后,对于小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对于综合性的项目可以通过分组讨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巡视、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3.3教学反馈与知识升华

课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提出完善建议。对于优秀的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继续升华,让作品更加完美且有一定的创新;对于完成进度慢的学生,课后可以请教师或同学帮助,完成作品的制作。要求一定比例的学生课后提交作品到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和同学再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4基于微课的二维动画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基于微课的二维动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学生的课余时间不统一,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无法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因此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课堂上学生完成作品后在考核的过程中由于课上考核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考核一部分的同学,所以一部分同学只能放在课下考核,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建设精品课程进行管理,通过“超星学习通”软件制作了精品课程《flash动画制作》。首先,针对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通过“超星学习通”软件进行管理。教师将课件、微视频、教案、单元测试、作业等资料上传到精品资源课程网站,发布学习通知,学生接到通知后合理安排时间登录网站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超星学习通”会记录每个同学是否已经学习、什么时候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并得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时监督学生学习的目的。其次,针对课上考核时间不够的情况,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干部,每次课有针对性地抽取一部分同学现场答辩、演示。其余的同学安排学生干部负责,学生干部参照教师的方法负责同学的考核,然后向教师汇报考核情况。这样大大节约了时间,教师可基本掌握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篇4:二维动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课后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2%的同学乐于接受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更有趣;96%的同学表示这种教学模式使所学知识更扎实;95%的同学表示通过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83%的同学创作出的动漫作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实践证明,利用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高职二维动画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6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二维动画教学通过采用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效增强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专业平台有效监督和指导学生学习,使师生的互动大大增加,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内化和学生的创新发展得到了很大改进。教师要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充分利用网络,结合各种软件和设备优势,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高技能型动漫人才。

参考文献

[1]伍丽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3):59-61.

[2]赵学华,詹峰,湛邵斌,等.“互联网+”时代高职二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7):15-17,21.

[3]郭娟.高职二维动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实践[J].教育现代化,(38):345-346.

篇5: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学生缺乏兴趣,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发展方向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参与度比较低,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不够重视,体育锻炼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学生体育锻炼、强健身体的意识难以提高,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体育教学的另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现阶段部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贯穿体育精神,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比较多,容易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心理素质教育没有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工作,会造成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1.2理论知识教育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矛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在学习任务日益繁重的同时,学生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以及身体都在不断提高和发育。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力度比较小,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也认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比体育锻炼重要,没有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也比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体育教学模式的被动。

1.3教学设施落后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体育设施和器材,能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的设施比较少,体育教学项目难以顺利进行。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科学布置体育训练项目,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这也对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了制约。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2.1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体状况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任务设置中,如让学生自行决定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体育课堂参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将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教学项目设置要以学生的身体接受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放松身体,缓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压力,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

2.2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内容有限,无法调动学习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要优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优化教学内容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体育锻炼。全面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导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高中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完成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高中体育教学中还应该提高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将优秀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

2.3优化教学设施,转换师生角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优化高中教学模式,应该配置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施,根据教学设施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设施进行体育锻炼,在设施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体育锻炼达到最佳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3.结束语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达到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浅谈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浅谈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主要探析了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改革;实践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经调查研究发现,以前学者在研究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理论教学的角度,片面地对理论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忽视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查阅的资料中,即使有少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大都处于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理论教学或是仅仅在理论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没有进一步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

2、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筑工程法规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政策以及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沟通、协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工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3、对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研究还有待提高。目前,从我们查阅的材料中,尚未发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等多方面的评估研究。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就难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以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与该课程能够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教学空间、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的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主要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适应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证分析对象执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经有四年,学生毕业后可到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多个岗位就业,每个岗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

因此,在实证分析对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背景下,针对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能力模块的设置与课程组成、分方向能力课程模块,拟制定新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对接的紧密关系。

2、更进一步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课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一致,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工程项目报建、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等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

3、形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完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力,往往会导致教学改革的中止。所以,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是否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的认可,或将其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评估体系。

因此,通过设计针对建筑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建筑工程法规授课教师的不同问卷,进行“四方”问卷调查研究,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

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1、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案例—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是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加强工学结合,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模拟报建、招投标、索赔等真实情景,通过班上成员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改革,各班级分成若干各小组,各小组扮演土建类及相关专业所涉及工作中的各岗位,使学生全面获得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中,通过采用现场示范教学法,边讲边做,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发现学生操作不正确时,及时通过示范进行纠正。

2、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初步改革开展问卷调查,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以课内、外项目活动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学。只有在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实现课程动态调整的目的。

篇7: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值得电大教师深思和研究的课题。目前电大法学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自建网络课件、视频资料较少,学生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招生规模的扩大。电大应在远程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网络;判例法;教学;模式

判例教学模式最早发源于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方法就在当时的很多法学院中应用,如纽约和黑斯廷大学法学院, 1870年兰德尔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全部法律课程中。判例教学法就是在法律教学中,以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为教学目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讨论方法,在给学生预习判例的前提下,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将判例分解为事实、争论点、判决理由和推理,发现先例中的法律原则。这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要求。本文以法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融合作为切入点,从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结合等角度探讨电大如何保持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优势,着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给受教育者提供最便捷的学习条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网络环境是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电信通信网和邮政发行网络,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为核心,以其它网络为辅助手段,共同构成现代远程教学网络。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网络环境(特别是Internet)有以下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指学习与研究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法学专业有很多课程如合同法、民法、商法等学科的案例篇幅长,内容庞杂,在短时间内阅读记忆都不容易。通过整合后放在网页上,可以长久保存,随时点击随时获取。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大容量存储技术, 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法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良、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时空的拓展等方面。过去,我们过于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判例教学法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或技能训练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前,电大远程教学设施设备已经很完备,且具有极大系统优势,已经具备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判例教学模式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更紧密衔接从电大法学专业生源看,过去是公检法系统占绝大多数,近几年,应届高考落榜生报读法律的比较多,笔者曾在所任课班级学生中作过对专业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或司法考试。

司法是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缜密的法律思维,至少应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可见法律专业从业要求很严格,门槛也很高。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使任何人要进入司法行业,必须先具备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担任法官、检察官的门槛提高了,整个司法队伍的素质也将随之提高。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作为法律职业的统一准入制度,作为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关系到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择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同业化和精英化,为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和律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更紧密衔接,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更深的层次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司法改革,对于建立科学、合理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制度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判例、判例法的概念和建立判例制度的意义所谓判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案件,并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公布,要求本级和下级司法机关在办理同类案件时遵循先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判决中体现、确立的法律规则,在法律渊源上称之为判例法。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判例法不是普遍的立法者制定于事先的一般规则,而是裁判者在具体审判过程中的创造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判例法乃法官法。在英国,法官在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大家了解的浮动担保这个担保物权制度的创设,英国法官所享有的法律解释权,为浮动担保在英国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推动了浮动担保制度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法官运用归纳法让浮动担保的概念轮廓逐渐清晰,使浮动担保的法律制度、规则和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判例法在具体审判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尚未建立判例制度,但实践中,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影响很大,尤其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对各省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明显的拘束力。面对社会生活出现的新问题,可以通过判例创造新的原则。建立判例制度的意义在于填补制定法的漏洞,保持法的统一,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提高法官对案件裁判的质量等。创建判例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但法学教学研究可以走在前面,判例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判例制度的建立必定有推动作用。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

篇8: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分析论文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对于培养我国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增强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影响了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在时代号召向,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以及创新。本文从幼儿教育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

一、引言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其改革的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将会受到各方面影响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以及方法应用问题。在全民倡导创新的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模式的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将大大提升幼儿对于课程的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将优化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素养的提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重视力度并采取有关措施加以支持。

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

1.了解课程要素,分析课程构成

对于幼儿教育课程体系而言,课程的框架以及结构是组成幼儿教育课程的基本部分。因此,要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变革,首先要从了解课程组成部分以及熟悉课程要素等方面出发。幼儿课程模式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在该课程中是如何进行学习和发展的;第二,如何优化该课程的组成以此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更加贴切的课程教学活动;第三,在该课程教学中,幼儿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是如何养成的以及如何变化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变革之前,首先要对以上三点获得清晰、准确的理解。其次,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课程结构的变革以及创新。首先,幼儿教育课程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多个课程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各个课程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应该认真分析幼儿教育课程结构,从优化教学内容涉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加强课程教学后期反馈等方面对每个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结构进行改革,以此提升教学的效力。同时,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该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例如幼儿教育中美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课程结构是不同的,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实际分析课程特点。

2.明确课程价值,优化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的明确以及课程价值取向的优化对于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价值的明确以及优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优化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履行教学义务。传统幼儿教学课程教学中,对于课程的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不是十分明确的,每个课程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特点,而每个课程也又衍生出一系列的课程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端正价值取向[1]。首先,在课程观念方面,我们应该明确幼儿教育课程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幼儿素养而服务的。教师对于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不仅仅在于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知识,而在于充分尊重幼儿成长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求,为幼儿的学习以及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因此,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教师应该秉承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升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学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活动,体现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3.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作为幼儿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更加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21世纪的教育是变革的教育,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而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课程模式的变革以及创新是建立在全面分析幼儿教育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改变教师主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儿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程模式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1教育课程发展体系中,学生的发展是处在首要位置的。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禁锢,以此激发新课程模式的活力。

4.强化目标意识,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意识的强化以及课程目标的确立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要求下,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首先要确立改革目标,以此提升课程模式实施的效果[2]。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本国国情以及发展特点来制定和确立。另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也要与幼儿自身成长以及发展状况相适应。因此,国家以及学校要确立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增强课程模式改革的针对性。同时,在课程目标确立之后,教师以及学校要不断对目标进行调整,以此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变化,增强教育目标的同步性以及时代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模式的变革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该从了解课程要素,分析课程构成、明确课程价值,优化课程价值取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强化目标意识,确定课程目标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此促进课程模式的创新发展,增强幼儿教育课程教学的活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幼儿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槐青.基于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范院校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32;No.16506:145-147.

[2]张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与课程改革探究――以鞍山市为例[J].科技视界,,No.16405:43+101.

篇9:如何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论文

如何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论文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它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需用运用大量的数学计算和证明,因此,在授课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背景,还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本文就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的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理论有所不同,其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计量方法和技术,也大多来自于数学和统计学。我们必须以经济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才能发挥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异常复杂,一般来说,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并不是精确的函数关系,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不是非常确定,也就是说模型中往往包含了一些随机的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所以计量经济学要较多的依赖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同时,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各种实际的经济关系不一定都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计量经济学还必须研究当一般的'统计假定条件不完全满足的条件下将会产生的后果,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不能局限于概念和教材条例的介绍,应当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式教学,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中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只有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而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流通也越来越迅速,教师所用的数据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整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使得教学和实际经济问题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师讲课的时候缺乏激情,学生听课的时候提不起兴趣,没有积极性,课堂效果不理想。教育心理学阐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感受充实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显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下,以陈旧的经济数据,来验算复杂的数学公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实践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要引入实践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术交流。各院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视野,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深入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也能使行业对人才的培育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更加合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善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2.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努力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例如:自己动手设计与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新颖例题),怎样才能教好。认真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思考题。上课富有激情,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真正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学的容易,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掌握的牢固。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造实践性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相结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和数学相关的学科,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因此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必须紧密的结合。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知道它的原理、意义和用法。通过相关例题让学生记住它的公式和如何应用。听完理论讲授之后,做相关的习题,做完习题同学会对刚才所讲的只是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也会更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然后通过上机试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导入要讲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讲授经济论理知识让同学没知道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关系,然后让同学们考虑抽烟对收入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对女生收入的影响大还是对男生收入的影响大?同学们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高,积极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最新的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经济数据和发展动态,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补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讲授给学生,并使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篇10:高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高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和生物学的生态的交叉学科。[1]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关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关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2] [3]

近些年来,伴随着“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基本理论和原理在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发展前景,成为解决全球、区域众多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4] [5]

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在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是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农学、环境生态类、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6] [7] [8] [9] [10] [11] [12]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有关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工作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国内外对比。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兴盛于西欧北美,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外,还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的大学通常在教学上先修建筑、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最后一年通过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加以应用。美国大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辅以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并以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进行课程考核。

国内高校该门课程以“教材、课堂、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成绩考核多是以期末闭卷考试结课。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选定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这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制约了教学的动态连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掌握该课程常用的野外调查、3S 应用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根据景观生态学交叉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的目的、特点。

传统的以单项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而采用“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的“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讲授概念、原理,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案例将景观生态学中的理论直观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由教师引入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研究性小任务。其中的任务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衔接学生课堂学和课外学两个环节;2.重视案例教学对已知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对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在研究性小任务的驱动下,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

三“、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对于课堂教学,“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细分为引入实例、导出原理、精讲互动、研究性小任务布置四个阶段。比如在“景观元素”之斑块教学开始时,首先引入一个火烧迹地实例,采用景观照片让学生从中去找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导出引发斑块类型及形成原因的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实例背后的基本原理。最后进入精讲互动环节,先以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知识点及前沿成果,引发学生提问思考,再以分组讨论探究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最后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小任务。学生带着小任务自学各知识点,立足自身解决问题,教师协助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邮件、电话和 QQ 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本着实用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大纲和本科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根据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模块将设计的研究性小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绪论课后,查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类综述文献,总结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新热点、新问题、新思想和新方法,谈谈个人的见解;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章节后,去文献库或者历届毕业论文库中查找相关相关案例,识别景观要素并在图上加以勾勒,分组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网络-节点模型或者生态安全格局模型等去认识、描述景观;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内容后,以泥石流、滑坡等案例外加课外文献查阅和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辨识自然、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形成原因、基质随空间尺度而变化的规律;景观分类、动态变化章节后,把几期遥感影像图分发给学生,通过综合实习和上机实验让学生初步掌握景观软件的使用方法,任务为先进行景观生态分类,接着计算斑块水平、景观水平的'主要景观格局指数、最后根据兴趣方向选作一题完成小论文。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会探究、合作与质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外进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进程的良好发展。成绩考核时,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根据学习投入和进步程度来评定。笔试试卷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一半,综合题贴近学习环节实际,能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笔者最后通过课程论文和笔试综合题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调查,20%的学生能选好感兴趣的主题并完成逻辑性很强、结构完整且具有创新的小论文;50%以上的学生能针对所选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其余学生能积极参与完成整个教学环节,熟悉思路和方法但自我实现能力稍欠。课程结课后,持续效果表现为全班 90%以上的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的形式,自愿选择科研课题,主持或者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80%以上学生的选题为景观生态学的热点研究领域,30%以上学生自己组队并充满申报国家创新型试验计划的热情。这说明“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拓宽了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个人兴趣双重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或者学生科研活动,增加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培养了自身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科研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此教学模式不断督促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前沿的掌握,对研究方法、技术和实践路径不断进行探索,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科研意识、思维和能力,以此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专业素质。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性小任务循序渐进地用于实践,这促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成为真正的自我知识构建者。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 厦门景观生态学论坛述评[J].生态学报,2013(24):7908-7909.

[2] 陈娟,何云晓。 风景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5):119-121,128.

[3] 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12):3129-3141.

[4] 游巍斌,何东进,洪伟,等。农林院校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6):53-56.

[5] 郑景明,康峰峰,周志勇。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本科课程的教学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14(6):57-60.

[6] 郭晋平。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整合与中国景观生态学展望[J].地理科学,(3):277-281.

[7] 李秀珍,胡远满,贺红士,等。从第七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看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J].应用生态学报,(12):2915-2916.

[8] 张忠华,胡刚。高校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4(9):59-60.

[9]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276-282.

[10] 陈昌笃。十年来的我国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92(1):10,17-18.

[11] 傅伯杰。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83(4):7-60.

篇11: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2.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理论成绩、实践、实训成绩相结合。实践操作技能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公共关系社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作者:邱丽元 单位: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篇12:物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物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要求物业管理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常见的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于开设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与锦州市古塔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下设了一门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14级毕业生的毕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从业热情,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要求物业管理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就要求我们必须高效的利用开设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一年时间和第三学年的顶岗实践这两年的时间。

一、校区合作对于人才选用和培养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满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是单纯的封闭式课堂教育,它的办学机制应是对社会开放的,它的教学活动应是与社会对接的。因此,必须变专业教育为岗位教育,变课堂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进而实现专业与就业的对接,以形成一个行业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与古塔区政府的合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优异的开放性教学平台,为我们提供各种实践场所与机会。保证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2.从目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来源看,在校期间学习过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只占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从原来的房管部门分化出来或是其它服务行业转型过来的。这就造成我国物业管理市场整体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很多时候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才是否经过专业的物业管理培训,所以无论是在服务等级还是在服务意识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解决当今物业管理的一些问题,就务必从源头抓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目前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常用模式

1.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学校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主要靠学校牵头,但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时间和薪金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2.与物业管理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在与物业管理企业合作的众多的方案当中,与物管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是一项值得长远考虑和发展下去的方案。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市场需求量很大,对于人才的渴求很旺盛,从国家发展规划方向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物业管理将与宜居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居民幸福指数提升休戚相关,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果校方能够与物管企业建立好友好的合作,物管企业愿意为在校生提供一个锻炼发展的平台,就能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主动寻求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有的企业认为解决学生培养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企业并没有建立人才储备库的长远眼光,对于让学生来企业实习兴趣不大;还有的企业不愿意接纳大学生实习,怕影响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物管企业实习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是服从学校的安排,并非个人的意愿,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的十分被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3.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企业深入到学校内部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般情况下由企业向学校下达培训订单,学校根据企业订单的目的与要求安排课程,按照订单企业的人才要求标准进行培训。但是物业管理毕竟是第三产业,大多数的物业管理公司下达的订单数量少且时间不固定,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的支出成本较高,综合多方面考虑,这种方式在现如今的校企中运用并不广泛。

三、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学时安排和内容构成不太合理。和理论课配套的实践课程时间短,物业管理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行业,但和理论课衔接的实践课程往往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在两周之内实现所有知识面全覆盖是很难的,即便覆盖了,有些内容也只能流于表面,学生不能很好的从实践中印证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企业实习,主要根据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课程模块设置。但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程所学的实践知识却没有安排实践模块,使得一些专业知识被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乏连贯性,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不合理。2.实践考核成绩很难实现公平。实践环节主要依据学生的表现给与成绩评定,而无法像理论课程那样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答案来确定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量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每位实践指导老师的考核风格和方式不一致,这样造成考核成绩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无法做到全面公平合理。3.实践环节中学校有时会监管不到位。实践环节学生按照岗位不同分散实习,这样实践指导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全面监管,对于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处理解决。4.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除了要取得大专学历证书外,还要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需要我们将国家相关的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列入正式的教学课程,如取得物业管理师证书、智能楼宇管理员证书等。但目前的实践教学中,针对物业资格相关证书的实践内容强化强度不够。

四、优化物业管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通过与古塔区政府的合作,我们得以和古塔区辖区内的物业管理企业更顺利的接洽合作。1.寻求更加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想要达到“双赢”的效果,就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由学校制定培养方案和公共基础课程,然后再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程。在学生在校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在最后一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双方增加互动。校企合作不是学校负责课堂教学,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那么简单,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相应的沟通和了解。双方应定期沟通,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修订,明确双方的责任,并共同承担责任。想让校企合作的成果丰硕,学生的表现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实习期间学生能否取的报酬无疑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可以考虑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实践学习。2.加强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可以在相关证书考试前安排一至两周的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证书的通过率,还可以让学生目的更明确的强化某种技能的学习。实践教学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起来,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开设对应的实操内容。使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具备取得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济、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证书的能力。3.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物业管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具备行业工作能力,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不能浮于表面,应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行业前沿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了解物业市场的变化,从而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指导时有的放矢,传递学生最前沿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无论是任何企业还是任何个人,都在寻找着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作为学校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出更适合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体系,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他们希望能够聘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质量毕业生。双方的共同需求使校企合作成为必然。因此高职院校务必探寻出一种能够使的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方案。这种双赢的方案要使校方能够达到对学生进行多种培养和训练的目的,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方同样有着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吸引力的诱惑。

参考文献:

[1]赵静.对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J].现代物业新建设,第14卷第3期.

[2]宋立秋.物业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华章,(34).

[3]刘翔.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篇13: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课程教学需要体现专业性,技能型和实践性。

本文根据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试图探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 课程; 模式探讨

一.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当今提倡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形式下,很多高职学校因资金不足,难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学只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进行,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

分析基本理论内容,学生被动理解,无法通过多媒体实际体验。

高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提不起兴趣,使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二)教师专业化不足

专业化要求教师是有深厚广阔的学术功底和学术视野,又要求教师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目前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面临不少困难。

据统计: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中,教师居多,称得上学术带头人的教师较大,并且,由于许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关心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较少思考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

许多教师的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比较陌生,教学水平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

(三)缺少良好的教学条件

当前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实验室的学校较少,即使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和教学环境,由于信息技术支持需要付出较多的运用费用,损耗等成本,校企合作渠道尚未完善,人才培养所需的交互式信息基础尚不具备,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二. 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讨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主体参与型模式在教育模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与型教学就是指使处于被动接受方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我们经常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练习题,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是以应试为目的,没有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以上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很多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种模式学生较易接受,社会也很需要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二)信息支撑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平台,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打好基础。

平台构建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主要目标是保证该信息平台的软硬件配置,同时保证网络交流的畅通。

前者要求学校重视课程实验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后者需要校企加强横向联系,构建沟通渠道,同时建立企业项目和教学要求的数据管理系统,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内容包括进行合理的前期规划,明确信息平台建立的目的和主要想要实现的功能。

系统构建要及时检查软件功能,防止出现系统不兼容及其它情况。

注意教学内容与对象的多元化,设置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块,优化教学模式的条件。

其次,以项目为核心,构建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模块。

在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教师通过对课程要求的深入分析,按照各自所需的核心技能划分具体的项目种类,并以此为基础,按照岗位要求,具体内容和实施的难易程度进行筛选和划分,以项目为核心,形成相应的实践模块。

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特点,学校以建立相应的课程与训练内容。

第三,以实践模块为基础,完善市场营销课程与训练内容。

在确定实践模块基础,按照课程流程,打造相应的课程和训练内容,包括以下三项:其一,是对实际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分析,对课程领域内容所需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研究,将内容进行案例化处理,构建贴近实际的学习情景。

其二,明确工作任务和训练内容,通过任务说明?形式,将这些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

其三,实训项目课程设置应尽量不能参考工作过程顺序排列,特别是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项目向复合项目的设置,强调项目教学的整体性。

(三)积极引入“项目驱动”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首先,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以活动任务或项目为驱动力,通过丰富的情景,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物件或项目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体验中学习知识的具体应用,同时增加师生交流,使得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

其次“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共同点,都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驱动”型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模拟实践,结合教师教学中课程设计的各种环节,组建团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模型实践。

教学则在实践中扮演引导着和教练的角色。

第三,“项目教学”型教学模式的运作流程是:“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依据课程各自环节将理论学习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反过来推动对理论的深入研究,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推动。

总之“项目教学”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今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篇14: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提要市场营销作为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在论述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开设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目前营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因其突出的特点越来越融合于学科教学,给现代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并促使其走出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阴影,实现专业教学的真正革新。

本文从探索和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融合,切实提高市场营销教学效率的动因出发,着重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市场营销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手段落后。

我国大部分高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手段依然停留在“粉笔+黑板”的时代,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小;二是无法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合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难以进行实战模拟操作。

市场营销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学媒体的限制,目前一些营销教师只能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案例讨论,而无法进行实战模拟操作。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这种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课时间及学年编制等方面都建立起较为严格的制度,教学活动显得有组织、有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但客观讲,这种方式也存在许多弊端:一是由于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学生对老师没有选择余地,所以不论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二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与学分离,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三)教学班设计不合理。

市场营销课在大部分院校都被设置为本科必修课程,但由于授课教师的数量有限,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又过重,所以大都采用以年级或专业为授课单位的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往往是五六个自然班级集中上课,学生人数大都在150人左右。

这样的授课单元设置从基点上就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计划编制过多偏重理论课时设置,而忽视对实践课时的要求、审查与监督考核。

根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的营销课程都设为2.5学分,即45学时,而这其中用于理论的教学时数大都为36学时,实践学时为9学时,即便是如此少的实践学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由于一些授课教师未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简单地以理论课代之而流产。

(五)教材的选用不规范。

篇15: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党亭军.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9-160.

[3]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4]王俊.《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31):144.

[5]R Barr et al.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ange,1995,(6):13-24;D Kember&D G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