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的研究教育学论文

hanyal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nyaling”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的研究教育学论文(共7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学生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的研究教育学论文

摘要: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 只有将其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以素质教育为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首先要厘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明确二者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而转变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机制, 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 高校在学生培养中的保障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相互融合; 优化路径;

“双创”背景下,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活跃要素, 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但从目前来看, 我国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还缺乏足够重视, 对于如何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还不足。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内容, 如何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 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就成为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难题。

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 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研究, 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 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随意性较大, 学校在目标制定上缺乏通盘考虑, 由于缺少整体素质教育规划, 出现高校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偏离的情形;另一方面, 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化问题严重, 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行为的关注。此外, 在创新教育机制建设上, 还存在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多方面问题。当前,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只有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 明确素质教育目标, 加强素质管理, 优化素质教育内容, 才能顺利开展高校素质教育, 才能更好地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优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关键

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体系建设。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际过程中, 还没有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效融合,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么过多侧重某一方面, 要么就是割裂了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为此, 要想实现二者融合统一, 就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 在优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中注重宏观因素与微观操作相结合, 做到求实创新与系统总结相结合。要从系统思维角度, 对整个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进行认真分析,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予以通盘考虑, 处理好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大学生科技能力培育之间的关系, 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代进步的要求。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关注的重点话题, 各大院校也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进行了探索创新。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 只有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关键要素, 在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推进, 才能够有效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首先,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创新,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开展重点, 在教育形式和实践活动上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另一方面,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能够促进素质教育方法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有利于促进传统思想工作向学生素质教育方向转移, 更能够体现重点教育和层次教育, 通过量化考核方式倒逼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探究。此外,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还能够促进管理体制创新, 通过加强学科理论研究, 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等方式不断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家一直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开展工作, 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 但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诸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不足,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冲突, 教学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相对滞后等。

2.1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冲突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 学生更多采取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更加强调继承和模式的重要性, 注重知识积累和储备, 对于问题的探索和答案要求一致,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就是针对某一领域能够精准解答问题的.标准化人才, 灌输式教育对于学生发散式思维培养和创新性意识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这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恰恰背道而驰。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下, 更加强调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 在答案探究上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和扩散思维, 学习过程重于学习结果, 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在教育方式选择上注重因材施教, 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注重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统筹协调发展。这一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从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于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导致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式选择上五花八门, 甚至很多院校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2.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存在冲突

教学资源作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基础, 对于大学生而言,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适合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但在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下所采取的计划教育, 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高度一致,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基本相似, 在此基础上, 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资源基本一致, 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 对教学资源选择和优化配置有自身选择权利, 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难实现。此外, 教师作为重要教学资源,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而很多教师不仅需要承担一定量的课堂教学任务, 而且也往往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 这就很容易造成部分教师更加侧重于科研任务, 对于正常教学任务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 在当前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下, 这部分教师并不会因为没有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而受到影响, 反而会因为科研工作有进步被提拔重用。这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之间存在的冲突, 加大了创新能力培养有效实现的难度。

2.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与教学管理制度存在冲突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对于稳定学校教学秩序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但过多刚性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空间和个性能力发展。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 对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选择提出了很多限制性条件, 即使这些限制性条件不属于“刚性”制度, 但在学生潜意识中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让学生在进行个性化创新活动中有所顾虑,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大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个性化学习之中, 学校素质教育在众多制度围追堵截下, 也会面临许多阻碍, 二者融合缺乏基础和制度保障。

2.4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开展不够系统与社会化需求之间存在冲突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也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 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但由于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体系, 并没有将大学生个性特点予以充分考虑, 同时在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上也相对落后, 素质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这一差距在大学阶段产生, 但需要学生到社会和工作岗位上去弥补, 这本身就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开展不够系统造成的。

篇2:大学生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的研究教育学论文

3.1 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下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首先, 充分发挥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引导作用, 落实高校人才创新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合。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转变教育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下,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管理目标之中, 树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并将这些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之中。具体来说, 在思想认识上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整体建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力求内容完整, 方法多元, 手段现代, 技能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义, 也能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二是在观念认识上要进行调整, 正确看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改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体系中的从属地位, 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系统化, 规范化。三是考核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唯有从考核上进行优化,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学实践的引导作用, 才能让教师、学生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因此, 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并加大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形成良好的跟踪机制, 全方位地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3.2 高校大力支持下开展科技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离不开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除了在理论建设、思想观念等方面做出努力和转变以外, 还应在教育活动中严格落实。高校在促进二者融合过程中应发挥好保障作用,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一是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作为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 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因而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从目前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 资金紧缺是多数学校面临的主要困境, 尤其是很多高校将教育经费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营造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 而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支出经费十分有限, 为此, 应改变这一现状, 调整经费支出结构, 尤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经费应占到一定的比例, 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创新教师, 师资力量不足同样是困扰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来看,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向出发, 一个是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另一个是开发本校优秀教师, 通过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 其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科技创新能力教育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三是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不竭动力。除了在物质基础和师资基础上提供保障外, 高校还应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具体应做到,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融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做出改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 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

3.3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面。学生本身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积极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加强与教师互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要通过优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让更多学生看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本身能力的提升, 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 通过素质教育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进行自觉学习。此外, 还要组织适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创新活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学生组织重要作用, 搭建创新活动平台, 组织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综上可知,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合素质教育之中, 要以素质教育为载体, 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离不开学校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保障, 更离不开学生自觉的、能动的主观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本纲.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长沙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1) :11-14.

[2]石金艳, 谢永超.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融入创新素质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11) :136.

[3]商润泽, 李峰.素质教育视野下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6 (01) :134-135.

[4]何影, 张利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类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 2016 (4) :144-145.

篇3: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论文摘 要 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一是要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先进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只有近30%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70%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选择与吸收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素质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能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积极开拓进取,追求新的`目标。

(三)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是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越高。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就能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判断力,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摸索过程中,高校还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的变化,文献检索课程必须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予以不断地更新、充实。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过去重信息获取,轻信息分析和创新的做法,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信息分析、信息创新层次上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面授和网上课程以外,还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实习、咨询、科研等多种方式。在教学目的上,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研究问题和检索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学生做研究课题或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分为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研究型学习注重科研课题的检索和科技查新、课题综述和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尽可能精简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增加检索案例的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加强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增加实习课时,设计好实习作业。

(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之根本,现代网络环境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网络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支以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为己任,通晓业务,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协同合作的学科带头人和组织者,以及由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系统培训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业务,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

(五)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网络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其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是以用户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重视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建立更新、长效维护机制,还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网上支持和指导。

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明确我国大学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通过教育创新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珍.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O3).

[2]刘继荣等.试论教师信息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科技图苑,,(3).

[3]王俊,张艳丽.21世纪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信息学杂志,,(5).

篇4: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日常教学培养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联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回顾,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历史性的突破。在构建创新型科技强国的重要时期,我国对科技型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20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增加到795万之多,工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彰显,很多工科毕业生对自己在就业中暴露的创新能力不足而不满,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提升工我国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在当前条件下,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首要目标和价值追求既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工科领域理论发展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工科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学课程体系陈旧

大部分工科院校学生培养方案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的传授,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课程实践等重要环节表现较为薄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有效的保障和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当中,创新意识无法提升,创新热情不足。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还相对陈旧,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

2.学生思维单一,创新精神不足

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结构相对单一化,容易被固定思维所束缚,不易产生一些的大胆的联想和无法捕捉一些微弱的灵感。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习惯性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现状分析,寻求解决方案,通常无法脱离以往的经验性方法。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创新突破的决心和魄力,在解决难题时,表现的不够坚定,往往会遇到困难而退缩,面对质疑而放弃。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探索,将知识层面的认识不断转化为实践层面的应用。

3.院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不足

大部分高校专职老师都是刚刚高校博士毕业就直接在高校担任教师,没有任何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性的工作经历,缺乏在工作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深一步的认知,因而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支撑不足。在面对问题时老师也不能提供新颖的思路,无法帮助学生做出一些创造性的指导。

4.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工科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院校应提供大量的硬件实验仪器,保证各个学科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仪器,这需要学院为本科生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工科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利用本学院和学校的硬件资源,方便进行实践探索。高校应该深化合作共产,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建立以产学研基地的形式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开拓了科技创新的新阵地。

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工科院校大学生教学任务的重要目标。要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创新的观念,任课老师需要担任起这一重担。首先,任课老师要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转移给学生,例如,教学的大胆创新,新媒体更替变化,教案的新颖改革。让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院应从学生培养计划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获得学分。根据不同年级对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加入实践课程内容,形成基础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研究创新实践的进阶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勤于思考,开拓创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创新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端科技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工科院校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全面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

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例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学院课根据专业设置开展院系相关的科技比赛,全面覆盖所有学生,让学生对科技比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创新实践与制作竞赛等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素养。学校应大力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课题研究当中,尤其是一些结合生产实践的课题,学生在参与课题当中,搜集材料,开拓创新的分析和解决科研为题,可以有效的培养他们开拓创新能力。

3.学院成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成立一套相对成熟和科学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方案。根据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需要相应的培养机制。例如,笔者所在院级的科技比赛“理奥杯”,从大一新生普遍参与的“新生杯”到一年一度的“理奥杯”,再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在学生科技培养中,大一参加“新生杯”,大二参加“理奥杯”,大三到全国的科技比赛,实现三个跨越。学院组织成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老师和所有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追赶卓越的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不断摸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新办法。

4.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应加大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的实践场地,生产实习是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扩展实践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就业渠道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逐年增加,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以此为支点,确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共赢合作,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生产实践,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工科院校增加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资源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地,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科技人才。校企联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平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朱晓明.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14(5):158-163.

[2]常晓,管亚军,潘玉芹.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9):57-58.

[3]姚层林.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构成因素的探析[J].高教学刊,(24):29-30.

[4]周婷婷.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4):229-230.

[5]王远洋.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刍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1):68-72.

[6]昂洋,成杰.基于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37.

篇5:数学建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数学建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1、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开发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仅要求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还要求个体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这决定了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变被动的求职者为能够主动进行创新的就业者,这显然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就业范围持续扩大、增强就业拉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各个高校开始重视创新能力教育,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带来了创新型创业的宽松环境,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开始形成。然而,与发达国家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不仅创业比例比较低,而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也远弱于发达国家。此外,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发达城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要高于边远地区的大学生。

2、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各个高校开始重视创新能力教育,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带来了创新型创业的宽松环境,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开始形成。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奋斗、机会均等的理念不强,整个社会为大学生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提供的条件有限,大学生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氛围和条件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偏学术轻能力,教育模式比较封闭,大学生和社会接触不多,安于现状,普遍缺乏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冒险精神;三是资本市场落后、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大学生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计划较难实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困难。此外,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发达城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要高于边远地区的大学生。

3、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不同于其他课程,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明确变量和参数的关系,应用数学语言及相应的数学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创造性科研活动。因此,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数学建模整个过程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科研活动,而且是一项群体合作的过程。因此,它需要每个成员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建模比赛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满意的数学模型,经常需要多方面广泛的知识和大量的相关资料,仅仅靠某一个人在三天之内完成几乎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参赛的三个人可以彼此磋商、分工合作,使得知识结构能够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才是取得最终优异成绩的有效保障。因此,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完成某项任务的精神。

3.2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数学建模竞赛题中的问题涉及到的数据量大,而且比较复杂,求解过程的计算十分繁琐,手工计算显然很难甚至无法得到结果,所以应用计算机解决建模问题,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使用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数学工具软件,进行初建模型,并确认模型是否合理,以便进一步改进为较理想的模型;使用Eviews,SPSS等数理统计类软件,在建模中完成数据处理、图形变换和问题求解等工作。可以说,没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无法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毕业生的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3.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数学建模必须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小组队员间的`讨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分析讨论问题的实质和特征,通过对数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运用,确定或建立数学模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建模不仅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深入探讨的实践过程,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数学观念,以及更大的自主性和想象空间。因此,数学建模的过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

3.4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以及撰写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一般来源于工业、经济、农业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了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没有设定标准答案。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学生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而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知识是学生们以前闻所未闻的,学生们只能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自学,寻找并掌握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吸取。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竞赛在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的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数学建模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深入探讨的实践机会,同时也给了更大的自主性和想象空间。因此,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4、如何开展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4.1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结合数学建模选讲例题,让更多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也能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数学建模不仅能够活跃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4.2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层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选修课上,可以针对数值分析、图论、多元统计分析、最优化等内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利用Matlab、Lingo、Spss等应用软件求解优化和统计中较典型的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建设性的想法,从而达到锻炼其创造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数学建模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能力的提升都连带着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重视数学建模活动,充分利用数学建模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内在因素方面为学生创造潜在的就业机会。赛题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背景,竞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评价标准主要看参赛学生在竞赛论文中所做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以及结论的正确性,这就要求学生。

篇6: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高校、社会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还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当前素质教育新常态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素质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国家关注的问题。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势必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改革需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1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这就对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提高自身技能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自身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受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往往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未引起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还未形成。

(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还未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有的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程来进行讲授,有的高校虽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独设置和开设,但是在课程标准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很难达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授课效果。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匿乏,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优良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际,我们要重视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能有效地引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然而,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创新创业保障条件不够完善

要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需要在政策、资金、师资、实践基地等方面有良好的保障。虽然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但在宣传、贯彻落实、政策理解等方面还不到位,创新创业资金不足,实践基地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缺乏

因大学生还未迈出校园踏入社会,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了解,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薄弱,创新创业素质欠缺。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合理进行职业规划,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全面规划

虽然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缺乏总体的规划。首先,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都停留在学术讲座、创新创业大赛上,还未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其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缺乏具体落实,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等等;最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力度不够,很难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式、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在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三)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仍为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政府政策、创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有个稳定的工作,对大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存在质疑态度,认可度不够。

四、素质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学生层面

1.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首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首先,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和拓展,激发大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其次,大学生应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掌握最前沿的动态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顺利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2.强化创新创业技能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乐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实践的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最后,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工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二)学校层面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应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结合社会需求和企业调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重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际,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应加强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宣传、教育、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其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专题会、报告会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去,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最后,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毕业后更好的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去。

(三)政府层面

1.政策支持为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应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法律法规,从政策引导、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保障大学生创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2.资金保障要真正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纳资金,首先,号召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吸纳社会发展基金;最后,高校和政府做好沟通,争取通过政府力量,扩展资金来源渠道,缓解大学生因创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保证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205月13日.

[2]刘云龙.“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J].理论研究,(11).

[3]石朋飞.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9).

篇7: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各学科教学都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健美操教学更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健美操教学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目前创新教育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成为热门课题,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无例外。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融音乐、舞蹈、体操、艺术为一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女大学生。同时健美操教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笔者学校大部分为女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几乎没有男大学生参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女大学生,并对如何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旨在给他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

1、概念的界定

狭义的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品种的能力,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体现了智力品质的综合性,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广义的创新能力也包括利用现有知识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的能力。学生创新,多数是要学会广义上的创新。

国际体操联合会制定的健美操竞赛规则对健美操编排的“创新”是定义为:“成套健美操动作的创新是指成套动作的设计、过渡动作、组合动作的编排、队型的变化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预见的,通过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来的。”学校健美操教学主要以大众健美操为主,与竞技健美操不同,其创新是指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对基本步伐和基本手臂动作的组合,方向的变化、手臂动作的变化在学生掌握的健美操基本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的创新性活动。这种创新是属于初级性的创新。以学生的基础为基准点,随着基础的提高,这种新意的要求也就越高,并且这种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健美操教学中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的培养。

2、对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富有创新意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更新、教法的多样化等方面,都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知识是健美操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不要把教学单纯的看成是纯知识的交流,而是通过知识的传输过程使学生把知识化为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课堂充满新意,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解观察和观看录像,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形体训练、什么是搏击健美操、拉丁健美操、高低冲击力、街舞、艺术体操等等。教师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练习中因势利导,只给学生练习内容,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选择编排,如教师教授几个基本步伐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将其衔接起来,结果会是形式多样,花样繁多。

2.2 对女大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2.2.1 注重基本功训练,为创编打好基础

健美操虽是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课, 但它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首先应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知识, 并结合具体实践, 讲解创编健美操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以及如何去选配合适的音乐和恰当的动作等。

健美操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基本功。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无基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动作的传授,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和动作的基本要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动作的结构,从而获得动作多样化改编。这些基本动作都很简单,但是却是创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动作,学生才能把不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组合起来,成为不同的动作组合。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介绍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创编知识介绍在教学中要适时地介绍健身操的创编原则、方法和步骤。同时也要将美学渗透到教学中,大学生正处于在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学中所再现出来的美的姿态、动作、线条、形态、身体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之中能够使学生追求美的天性得到满足,通过自编操、自选音乐,培养建立审美心理和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2.2.2 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和锻炼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编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和锻炼能力,进一步提高创编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有很大收益的,只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能不间断的自学心的动作,使健美操运动成为终身锻炼的项目。

在熟练了基本步伐后,可随机在课堂给学生一定时间,由教师自由分组,编排动作组合,可以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几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表演,看哪一组改编的动作既新颖独特,又趣味性强。在熟练了基本套路之后让学生分组课后创编,改编基本动作组合套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集体创编一套简单的动作组合,并选配好音乐,用文字和图解记写好成套动作,但编排时要注意创新,注意造型动作、队形的变化和同学间的协作等,保证有一个完整的乐曲时间,动作要连贯、实效,自编的内容形式不限。可在期末时抽出一次课进行表演,教师评判打分,所得分数可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2.3 对女大学生领操带操能力的培养

在健美操教学中,安排学生课前自编组合动作,轮流带准备活动。学生可任选两种到四种基本步伐,编8×8拍动作,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这样学生在自教自学中,不仅锻炼了编操、领操带操等能力,而且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节奏感及自身的表现力等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

3、结论与建议

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健美操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健美操专项技术,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创造力,教师要依靠创新,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开发女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使教学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公小晶.浅议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探索,2006.4

[2] 凌月红.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实践[J].体育学刊,2004(5)

[3] 王洪.健美操教程[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马艳芬.健美操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5] 傅芳香.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3.3

相关专题 教育学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