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德育的思考论文

qwert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qwert5”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中德育的思考论文(共11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特殊教育中德育的思考论文

特殊教育中关于德育的思考论文

一、亲情淡化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沟通障碍。有些聋生毕业后,与父母发生争执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解不开的结时,会来到学校求助于教师,可是许多聋生家长却无法与自己孩子进行沟通,甚至有些家长还没意识到与自己的聋哑子女进行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具备相互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既不能表达各自的情感,也不能取得相互的理解,导致相互间关系不和,亲情日趋淡化。另外,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得如何跟聋孩子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这样一来,孩子有什么急事、难事,很难与父母进行沟通,久而久之,急躁、倔强的脾气形成了,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后,除了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外,对孩子其他的事基本不闻不问。渐渐地,这些孩子与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越来越疏远,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的隐患。待这些孩子毕业后回到家中,踏上社会,失去了与教师的交流,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或不去与他们沟通,那么,与其他健全人的交流就更难更少了。只要是聋哑人,就认为是的共同语言的“好朋友”,故而很容易结交那些游手好闲、东走西逛甚至犯有各种盗窃行为的聋哑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玩同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教方法不对。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娇纵型。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又聋又哑,便一味地怜爱,结果越宠越娇。孩子在溺爱中长大成人后,一旦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会不满滋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棍棒型。由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孩子有什么不好家长就打,靠“压服”、“打服”而非说服、感化。据调查统计,那些性格倔强的聋孩子挨打时,经常这样想:“现在我打不过你,只能忍;有朝一日我长大了,有力气了,而你们老了,看我怎么揍你。”

2.学校原因。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聋生家长没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聋生的亲情体验和实践缺乏研究,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1.回味体验,感受亲情。绝大多数聋生的父母是关爱孩子的,问题是许多聋生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之所以不少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冷漠,很少动情,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个问题,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因而,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开展“感恩父母”或者“心怀感恩”等主题班会(队会)活动,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把最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提取出来,挖掘出蕴含在平淡生活中的浓浓亲情。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感悟中,一些原本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一些原本无动于衷的生活片断,一些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此刻被激活,被理解。田野里、烈日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动着学生;马路上,车厢里,父母的牵手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距离。

2.学会沟通,加深亲情。

(1)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使家长认识到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懂得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和爱护,学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还组织家长学习常用手语,提醒家长经常用手语或书面语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遇到困惑与问题时加以引导或及时与我联系。引导家长多与孩子一起活动,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亲情的乐园。

(2)通过微信和QQ建立与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联系,为这些青年聋人创设相互倾诉、彼此交流,共商对策的机会,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归属感,产生更强的责任感,从而拒绝并远离聋人犯罪团伙的引诱。让聋生体验亲情,享受亲情,在亲情温暖光辉的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2: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论文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论文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的关键时期 , 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 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篇3: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创新与思考论文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创新与思考论文

校园掠影

9月22日,离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还有一个礼拜,可是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洋湖小学“小叮咚”电视台却早已热闹非凡。原来孩子们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正在参与博才洋湖公众号“微说吧”中秋话题的现场录制。除了高年级的孩子,还有不少刚踏入小学校门一年级的孩子结伴前来。一五班的陈誉戈和徐子康小朋友骄傲地告诉现场的编导自己可是“有备而来”,因为在前一天的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就带着他们畅想星空,启发他们原创星星与月亮之间的对话,大家聊得非常的开心。其实除了“微说吧”主题活动,在中秋前夕,全校各年级的孩子们都获得了一份“特别惊喜”――与语文p数学,音乐p美术p口语交际等学科的教师结对,一起领取“玩转中秋”快乐节日任务单,为即将如约而至的假期做好充分预热。小小的任务单一下子让中华传统佳节“中秋”的味道在校园里变得格外浓郁,而小小的任务单背后,蕴含的各种花心思的趣味设计,也预示着学校打破学科壁垒的跨界德育课程已经拉开序幕……

热点聚焦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聚焦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国家也不例外。20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与时俱进地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校从国家层面p社会层面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特色的打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优化、整合、、主题引领,努力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实践中。

学科跨界

秋季课程“星空下的仰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星空课程”的学习,感受天即自然,刚强劲健,永不停息。而能与天空对话的人怎会不拥有宽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金秋九月是快乐的开学季,学校的秋季课程――“星空下的仰望”也正式启动。借着中秋佳节的东风,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课程,开始“玩转中秋”。低年级起航:参评“小小摄影师”,拍一拍美丽的月亮,并了解月亮与中秋的联系。活动中一(2)班的李雨琪同学创造性地进行错位构图,照片中的月亮就像一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妈妈的手上。孩子也在任务单上动情地写道:我将月亮做成戒指送给亲爱的妈妈。俨然一副小诗人的模样。二年级的孩子在探究中发现,原来古时中秋赏月还有多种讲究。在汉朝,人们中秋祭月还需要沐浴更衣。到了清代,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人们便要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深入浅出的活动设计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中年级遨游,孩子充当“小小设计师”,他们不但用发现的眼睛寻找传统图案“祥云”“奔月”背后的故事,还创作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月饼。二(2)班王一平同学在设计月饼时,特地画了全家福的三张笑脸。他用稚嫩的童声告诉人们:“中秋可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在“谁是月饼王”这一环节,孩子们更是将中秋节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来探讨同种类的月饼,馅多厚p皮多薄才好吃,并认识到原来中秋吃月饼是依天时而定,因为月饼甜香高热,适宜暑热消退,寒意渐浓的时节。高年级远程同学由“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发品读与星空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浸润童心。有了九月的“激趣”,随后而至的温情十月大家便开始沉下心来阅读。星空故事绘本p西方十二星座p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六年级的孩子则在九月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着编写剧本,挥洒自己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激动人心的“星空帐篷节”如约而至。近百顶帐篷在学校操场悄然绽放。闪耀的霓虹灯、百变星空魔方、原创星空科幻画小径、星空KTV、古诗大集结、星空影院,还有湖南天文台筹建委员会负责人谭巍老师带来的星空科普微讲座,让孩子们再一次沉浸在对星空的`无限遐想中。快乐十二月,学校开始“星空游学”――星空题材音乐欣赏、电影赏析、游学科技馆,再由天空辐射到海洋。透过一个中华传统节日,经历一学期的横向与六年纵向的熏陶,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礼仪、饮食、史学文化,对宇宙星空相关的科学知识产生无限向往,而且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用更加宽广的心胸来思考问题,鼓舞自己站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我风采。春季课程“大地上的希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萌生万物,赐予人们一切。通过春季课程的学习,懂得大地的厚重,感悟生命的传奇,唤醒我们对自然的感恩之心与责任之行。春风拂面,万物萌生。春季开学点燃“大地上的希望”。以三一二植树节为起点,四二一地球日为铺垫,六五环保日为高潮,学校把科学课、文健课、综合实践课、少队活动课等课程相互融合。低年级的孩子“玩转魔法种子”,在种植中学会观察,学会分享。记得在去年的植树节上,有的孩子得到了辣椒的种子,有的孩子得到了草莓的种子,有的孩子想要玫瑰花的种子可偏偏得到的是不会开花的含羞草,有的孩子种植的康乃馨因为一场雷阵雨而“全军覆没”,不想半途而废只好重新开始。由开始的期待,经历后来的小情绪甚至是失败,再到之后的喜悦收获,在种植中学生们感受到不同植物的特征,也认识到自己就像这些植物一样,各有特性――也许自己不是灿烂的向日葵,但是可能是自由灵动的跳舞草。不刻意p不强求p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种植中孩子们也发现照顾一个生命的不容易,从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出现了一个个“微孝行动”,例如主动帮助爸爸妈妈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等。中年级的孩子“魔法升级”,种植可用于美术课堂的扎染植物,可用于餐厅食用的五谷杂粮,学会通过关注身边植物,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唤醒内心的环保意识。而高年级的孩子则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走进学校旁边的洋湖湿地公园,去关注湿地植物的生存现状,调查长沙湿地的环境现状。由自然观察――生活联系――责任意识,从爱家庭到爱洋湖再到爱长沙。通过“大地萌芽”,学校不仅希望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希望他们学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未来展望

教育是慢的语言,是细节的艺术。本校倡导的体验式德育,在整个德育课程体系中基本上实现了学科间的跨界,地域上的跨界,时间上的跨界,甚至教育者间的跨界。学校努力以游戏化的思维,趣味性强的形式将各有侧重点的项目课程有机融合,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经历、去发现,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教育发生,从而达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篇4: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思考论文

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思考论文

现代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传统观念备受冲击,社会问题也因教育的导向而日趋复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度把教育抬至巅A峰也引向绝路,拜金主义又使教育落到低谷,走进迷茫;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线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作为以升学预备教育的重点高中,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合格”,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的合格,同时必须兼备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应重视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研究和实践。

一、重点高中德育实效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着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重点高中有义务向社会提供真实、客观的道德评价

,为以后选拔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德育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是有区别的,不能只以闭卷考试来定论。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德育教学内容“知”的了解程序(可以用考试来表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其中以“知”的了解和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制度化加以平均就给出该生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方法采用民主化的方法,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定成绩的做法。只有这样一个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才能说服人,才能引导学生向道德的评价标准靠拢,才能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5、切实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德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要挑选有思想觉悟、有经验的教师组建政教处,作为专职德育教师。挑选品德较好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这既能保证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又能体现德育工作者的光荣感,使德育教师队伍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要切实重视抓好德育队伍的培训。对于中老年班主任,重点是更新教育观念。高中生是最具叛逆精神的,学生不再迷信教师的权威,不再对教师言听计从,师生关系出现新情况,因此为师者应努力走进学生心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往与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对青年班主任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等方面的再教育。

篇5: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意义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学校规范制度化管理。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负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质道德行为奠基。

2.新时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历史教材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置德育与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不能剔除,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这一目标主要用于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德育的实施。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不能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孩子成长,而要深刻领会德育的重要性,在高效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

2.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行为人师,德高为范。历史教师的良好德育形象是学生的楷模,鲁迅先生描写的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形象等,之所以感人,主要还是在他们身上闪烁的德育光芒,人格的光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给学生输入正能量,给学生鞭策和激励,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3.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学生爱上哪个学科,一是学科性质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总是在陈旧的框框里,灌注式,一言堂,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学生不仅厌倦老师,也会厌倦学科。历史教育有远离现实的距离感,有知识堆积感和人物事件复杂感。教师要注意总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与现实挂钩,引起兴趣。

4.在探究学习中加强德育。新课程理念提出探究式学习,将问题交给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事件的评判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看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比如,我们讲解岳飞抗金内容,先叫学生一块温习著名的《满江红》,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陈词中感受英雄气概,然后根据听过的评书《岳飞传》还有岳母刺字等故事感受岳母教子有方,岳母的爱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被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然后抛出问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有的认为岳飞抗击金国的侵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的质疑,金国和北宋都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内部的矛盾,不能看作民族英雄,而且岳飞的抗金阻止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还有的认为北宋皇帝腐朽无能,北宋已经穷途末路,没有必要为北宋卖命,岳飞不值得赞扬。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锤炼了多向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指出对历史的思考不应脱离历史的大背景。

初中生的德育关乎他们的未来,直接影响着走向社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历史教学在融入德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的理念,理应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青少年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历史教师要认清形势,勇于承担,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德育工作责任心,讲究方法,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6:农村中学德育的实践思考论文

农村中学德育的实践思考论文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多年,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探讨。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

1.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设计的活动和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农村学生有着更多的生活实践体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教材及教学素材。2.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扩展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丰富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和独特的作用。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4.加强师德修养,发挥教师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作用。中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个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犹如迷雾中一盏明亮的灯塔,点亮和指引着学生的思想航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也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德育过程中,既需要知识性的教育,也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更需要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养成教育协同化、社会化

1.学校应充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机制。德育资源除了学校的`软硬设施外,还包括德育队伍。德育队伍不仅包括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学校应有统一的德育部署,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2.优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强刚毅的意志品质,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与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引导家长积极营建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还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中学生在家里更多的参与家庭劳作或做家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要趁机从思想上积极评价、鼓励引导、延伸教育。3.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依赖于长期的所有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的校园教育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自强、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尊重、文明等精神品质;作为家长应从孩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大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示范、教导学生养成勤劳、刻苦、节约、礼貌、孝悌等思想观念。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艰苦,只要合理加以利用,这正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上述思想品质的活教材。

篇7:完善现行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思考论文

完善现行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德育管理体制规划

论文摘要:完善现行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应首先考虑体制的运行环境,统一认识是前提:把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建与校长负责制的实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明确党政的德育职责;德育管理模式要注重实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

1.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前提

正确理解了“新体制”的基本内涵,统一认识,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前提。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基本内涵应包括:(t)学校党支部规划部署。所谓部署,即安排、布置。学校党支部要研究有关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文件法规,从总体上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规划。这就意味着,学校党支部对德育的领导方式要从“直接实施德育”转向“宏观规划德育实施”0(2)校长统一领导与全面负责德育的实施工作。“校长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实施德育是校长不容推卸的责任,不做或做得不好都是失职。权、责是统一的,既然明确了校长对德育工作的责任,就要赋予校长相应的权力。从隶属关系上看,共青团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少先队则是在学校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至于学生会则是在学校党组织、行政和上级学联领导下,在共青团的帮助下开展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党组织具体指导。但这并不表示共青团、少先队可以不受学校行政的领导,相反,团队工作如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必须取得行政系统的支持与指导。

2.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关键

把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建立与校长负责制的实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关键。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它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①因此,在学校整个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居于核心地位。校长负责制决定着德育管理新体制:而德育管理新体制作为中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方面,是校长负责制在德育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不能违反或超越于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在德育实施中的领导地位与负责作用,正是校长负责制的内在要求。

3.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基本保证

明确党政的德育职责,理顺两者关系,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基本保证。建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有人担心会削弱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甚至对学校的领导。如何理解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其中最根本的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而不是行政指挥,更不是什么都管。党的领导是个总体概念,党对学校的领导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的。例如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是由党中央制定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材以至各种重要的规章制度、工作条例,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是否加强了党的领导,归根结底要以是否能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标准。

当然,建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学校党组织放弃了对一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相反,建立德育管理新体制,正是要提高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水平,对学校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说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施前的规划部署;二是实施中的保证监督。这样就明确了党(总支部)政(校长)双方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实施前的整体规划与部署,要以学校党支部为主。为了增强校长对党支部作出部署的理解,如果校长是党员,不论其是不是党支部成员,都应该吸纳其参与规划:如果校长是非党人士,则可以邀请他列席有关会议,研究了解规划过程。在学校党支部作出统一部署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以行政系统为主。必须确立校长的领导与负责地位,党支部不应该再直接对校长的工作安排进行干预。学校党组织这时的职能主要是保证监督。其涵义有两方面:一是提供支持。为校长及行政系统实施德育提供各种条件,放权是基本要求。此外,学校党组织还要教育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广大教职员工做好德育工作;动员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做好德育工作。二是进行监督。使校长及行政系统的工作不偏离部署。可见,建立德育管理新体制,从根本上说是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方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具体实施”转为“整体规划”,由“直接负责”转为“保证监督”。②

4.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必要外部条件

转变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健全中学德育新体制的必要外部条件。如前所述,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育体制整体改革中的一部分。从内部讲,是要与中学内部各种制度改革、机构改革配合进行的;从外部讲,也需要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有人说,下改上不改,依然照旧样;上下同步改,办学活力来。显然。如果只有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而上级机关仍然用老办法管理学校,那么,德育管理新体制以至校长负责制都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可能对德育工作进行切实可行的安排与布置,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化管理,德育管理新体制才能激发出内在的活力。

5.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的操作要求

(1)建立稳定而完善的德育内容体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德育内容的研究不够,总是突出以政治任务带动德育,有的学者曾经撰文称之为“政治思想教育模式”。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使德育出现了泛政治化倾向,过分突出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导致了德育内容的不稳定,总是随着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德育内容体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2)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德育,加强德育与智育的整合。在以往学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教学搞德育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德育与各育各成体系,各自进行,形成了“两张皮”。④这既有工作中的偏差,更有体制的弊病。应当肯定,学校德育是有其特定内容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特殊规律,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队伍和专门化的教育形式或途径来进行。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多种载体与手段作为支撑,不仅德育工作的任务很难完成,也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包括思想政治课和其它各科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建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新体制,为解决“两张皮”现象,加强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要求我们深人研究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3)转变德育管理方式,实现德育管理的常规化。主要说来,就是要把学校德育从“突击”管理(出了问题或应付上级检查)转变为“常规”管理,为此要加强德育的制度建设。德育管理能否实现常规化,关键在校长。要把德育工作列人校长的任期目标,作为考核校长业绩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校长管理德育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管理由“软”到“硬”

s.德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德育管理模式是德育管理体制在运行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新时期的德育管理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质量观、效益观,明确目标和责任,切实解决当前中学德育实施难、效能差的问题,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

学校采用哪种德育管理模式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事实上,不少学校常常以一种管理模式为主,辅之以其他管理模式,以求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从落实当前德育工作“三性”(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看,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构建“全员管理模式”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模式机制健全,即:依法管理、惊长负责、全员参与、合力育德、九大系统、四级运行、全面育人;领导指挥有力,目标、责任到位,系统运行流畅,因而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篇8: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现状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最终的归因多半是:社会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盖过学校真善美的教育,“辛辛苦苦教五天,还不如回家混两天”.诚然,学生道德规范的缺失,固然也有社会道德失范、家庭教育失当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失误还是最主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德育工作浮于表面,缺乏深入

大多数学校未能按《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脱离实际,抽象教条,教育形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似乎是很重视,但是德育教育大多以说教为主,重知识传授和空洞说教。比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全由教师口中说出,很难落到实处,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2.重智育,轻德育

在教育质量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现象频现。由于应试教育,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智育和德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德育工作只有雷声,不见雨点,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

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现状,思考如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何如此不强?说到底还是德育教育评价的缺失造成的。当前德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其德育评价中最重要的诊断、激励与抑制功能。一个学生犯了错,大多老师会说:“你怎么又犯错?”或“怎么又是你?”……学生很难有说话的机会,老师也往往不会听学生的任何解释。这样的话不仅伤了学生的自尊,更脱离了德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对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思考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育工作起着导向性作用。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提倡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拔转向重视个体生命发展,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那么如何评价?怎样执行?这便成了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多元、开放的德育评价体系:

1.让学生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

德育评价往往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大多凭经验、印象给出,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之中,既接受我之外的世界评价,也评价我之内的世界;既接受我之内的世界评价,也接受我之外的评价。让学生成为品德教育真正的评价者,可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他们拥有心的碰触,最终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当然,在保证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所谓给他们充分自评的机会还是以达到学生的德育为最终目的的,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的,并不是所谓的让他们进行自我夸耀。

2.让教师成为德育评价的引导者

德育评价有了学生的参与,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曾有人做过调查,一位教师在一天的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次数达1500次,在这么多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怎样的呢?可见,教师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应抓住每一次德育教育机会,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当然,教师也并非是传统德育评价中的“掌握者”,而是以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或是激励者甚至是学生亲密伙伴这样的身份出现。作为一名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的德育评价最主要的就是以激励的方式来做好正确的引导,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让家长成为德育评价的参与者

学生的德育评价除了有其自身的投入与教师的引导之外,更应有家长的参与。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毕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见证人,孩子的一步步成长甚至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在家长眼里的。因而,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如,对学生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当然,由于不同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德育评价也不同。何况现在一般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的“疼爱”,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也往往是表扬胜过批评,他们的有些评价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样的参与,将会导致孩子不良品德的形成。因此,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德育评价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把德育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并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赵清正。构建德育体系 提高德育实效。河南教育,(07)。

篇9:特殊教育实施班级管理的思考论文

关于特殊教育实施班级管理的思考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是为那些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办法自理,且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与正常的学生相比有些低下的学生,因为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相应的设定管理员的岗位。班级管理员不仅要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辅助学生完成生活和学习上的工作,还应该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维护课堂纪律,做好后勤的保障工作。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也是班级大小事务的决策者,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班级的管理者与班主任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

1.根据班级同学情况,发挥育人功能

要想更好的融入这个特殊的班级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管理好每一个学生。特殊儿童虽然与正常的学生有些不同,但是,也会有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己的情绪,需要多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的天性。特殊学校的班级人数不及其他班级人数那么多,一个班级大概也就在15人左右,班级人数少对于管理员管理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用相同的精力可以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情况。例如,我们班中就有一个姓唐的小姑娘,15岁,特别喜欢吃零食,虽然表面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但是,喜欢背地里进行一些小动作,一遇到自己不喜欢上的课程,就打扰同桌的学习,有时直接就逃避到洗手间里去。教师发现这个情况之后组织其到洗手间,她就大声叫嚷,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针对她的这一特点,就要从喜欢吃零食入手,让她慢慢改掉这样的小问题。在她逃课上完厕所后,我会当着她的面表扬其她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并且给除了她以外的`每一个学生发零食,只有她没有只能看着别人吃,让她知道不好好上课得不到奖励就没有零食可以吃,这样用零食奖励的方式强化改掉她存在的不好的习惯,如果连续几节课都没有扰乱课堂或者是上厕所的话,就会单独奖励她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慢慢减少她上厕所的次数,没有零食的诱惑下,也会控制自己的坏习惯。

2.抓常规教育,强化班级管理

良好的教育行为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贯穿与整个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例如,上课铃响就需要马上回教室上课;使用完物品之后需要放回原处;保持班级和校园卫生,不能乱丢垃圾;外出活动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排队不能乱跑等等,这些小事都需要在平时的管理中留意并且让学生不断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只有习惯的养成才能更好的对班级起到管理的作用。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需要有团结的精神,除了班主任教师和班级管理员以外,还需要在学生之中选择一个有公信力的学生作为班级的班长。班长的选择一定要是能够让学生信服让教师放心的学生。由于特殊儿童的思想比较单纯,所以,班长的正确指导能够引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是帮助班级树立工作重心的有效方式。

3.推进个别化教育

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存在的自身缺陷不同,智力水平也有所差别,所以,需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对于智力水平稍高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多学习、多运动,如果是智力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学生,需要加强对生活自理方面的养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而对于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多于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的情绪趋于平稳。

4.加强学校、家长的联合力量

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担起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责任,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来更好的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作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学校可以根据对学生的改进方案提出相关的教育措施,家长要协助教师在家里也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引导,让教学方式开展的更加顺利。近年来,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

5.在实施教育最佳控制时期管理学生

学生时代的性格是可以进行改变的,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的性格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模式以及授课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样有计划的对班级实施管理,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比较敏感的现象或者是偶发的事件,班主任要及时做好调整,针对情况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迅速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然后运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有所提升,同时,还要在班级管理和处事能力上有特别强的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可以改变现有的不足之处,提高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能保证学习效果。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以理服人,同时还要找到学生可以很好接受的方法,让学生逐渐从自我叛逆的心理中走出来,用更加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看待生活和学习,鼓励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让学生可以不断进步。

总之,班级管理员在对待班级的学生时要充满爱心,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心情,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了解应该如何克服困难。在工作中,管理员可能会受到一些委屈,但是,只要调整好心态,正面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终究会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篇10:特殊教育管理中师资专业化探讨论文

特殊教育管理中师资专业化探讨论文

摘要:当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成为潮流,在此思想的推动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是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将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教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化一般概念综合起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特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分别是恪守职业道德、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具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以及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对当今我国特殊教师师资培养的目标及模式,还有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了审视,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政策,分别是完善培养目标、增强课程实用性、课程分流和分层、加强培养行动研究能力等等。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01).

[2]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范式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04).

篇11: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思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思考论文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其思想品质,文章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情感熏陶法、识字教学法、课外阅读法、诗歌教学法等方式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涵盖着非常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教材中的内容基本都与道德品质相关,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耳濡目染,并通过潜意识的影响,逐步提升自身的德育境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合理结合,从而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对渗透德育具有重要作用,现在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整体状况来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仍然未能有效发挥。有些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而且,个别教师对德育教材的理解不够,不能发挥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德育内容,充实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情感熏陶法渗透德育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结合与课文语境相符合的情感资料,创造情境,制造情感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快速有效地取得教学的情感效果。例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盆万年青放在讲台边,让片片白花在其间点缀,突出它的肃穆。在讲解课文时,用录音机播放《葬礼进行曲》,同时教师的表情要悲伤且庄重。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便油然而生,从悲痛中升起对革命领袖的无比爱戴之情,从而在情感熏陶下渗透德育教育。

(二)利用识字教学法渗透德育

传统识字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讲解,学生在下面不断地照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汉字的结构、外形来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观察所学汉字,探索汉字与道德、为人处世的关系,让识字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例如,在教“打”这一字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发音、字形、结构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打”字组词,这时,会有学生说出打架、打骂之类的`词语,教师要先肯定学生的发言,之后教育学生不可以打架、打骂别人。经过引导,学生就会说出打球、打水、打游戏这样的词组。小学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启蒙时期,必须要不断地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品德教育[2]。

(三)利用课外阅读法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之一。课外阅读的文章内容多是描述故事情节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客观事实的,这些内容中往往寄寓着德育因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等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并以此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学语文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开展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分享已阅读完的课外读物,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交流心得。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学生受到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阅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利用诗歌教学法渗透德育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很多古诗都渗透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诗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诗歌时,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潜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中写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教师可借此教育学生树立祖国统一的理想。再如,利用《锄禾》所描述的场面教导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粮食。如果在诗歌教学中只是简单分析词句的意思,忽视了德育教育,就不算完成诗歌教学,只有详细分析诗歌本身,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循序渐进,通过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根据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来进行德育教育,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6):53.

[2]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5):57.

[3]夏惠贤,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94-105.

相关专题 特殊教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