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论文

larry16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arry168”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论文(共11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论文

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论文

“农村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得明白,同一个问题要是在我们原来的学校讲一遍就可以了,可在这里讲好多次了孩子们都还不懂,那么简单的问题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教了那么多遍了还不弄明白,真晕!这样的孩子就算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也未必能将他们教会。”每当听到从城里到乡下来支教的同事们发牢骚时说起农村的孩子难教这个话题时,我总会在心里打个疑问:“乡下的孩子难教”这一个令城乡教师都头痛的问题,到底出自儿童的自身本质?还是出自城乡儿童教育的差距呢?城乡儿童教育素质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问题的根源又来自哪里呢?这些问题令我深思。 根据这二十多年分别在农村和城区教学点执教时的了解,再细心观察比较,我发现了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好些方面的差距还真不小,其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想象力方面的差距

大多数成人都懂得,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代理监护人大多是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往往只管为孩子提供吃饱穿暖的帮助,很少有顾及到如何进一步去开拓孩子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他们拓开想象空间的条件;更甚的是不少老人为了节省电费,连电视也很少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在这样的老人身边的孩子自然会导致他们想象困难或想象能力的缺乏,想象内容的贫乏在学校明显表现为对空间立体几何、统计数学、想象绘画、音乐、文学及等缺乏理解能力,更枉谈创造性想象能力方面了。城里的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等一大群人当宝围着团团转,从胎儿时期就开始进行胎教等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环境,见多识广。和乡下的孩子两相比较,差距能小么?

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距

记得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当一个人缺乏创造想象的能力,还会限制一个人的创造精神,使人变得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的确,从当前农村儿童身上的表现上可以感受到,由于孩子们自小缺父母的关爱及言传身教,良好的学习行为没形成,也可以说是父辈不重视学习,只重视吃穿,因此,很多孩子对学习的观念比较模糊,这也造成学习态度的散漫,记得我教过的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家访时得知,孩子平时回家多数都是吃锅里的冷菜冷饭,吃饱了自己就看电视,看困了就在沙发上睡着,虽然父母也回家,但是早出晚归,就这样一个星期也没看到过父母一面,没进行过一句交流。在农村,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关爱与指导,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特别是当前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比较遥远、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距离比较大时,他们在学习的表现更是缺乏积极的主动的情绪,显得自由散漫,这样的学习态度自然也便农村儿童素质与城里儿童素质拉开差距了。

三、心理方面的差距

当前由于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自卑是农村儿童的一大心理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特别是农村女孩以及留守儿童,总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在与同学交往中总缺乏信心,自卑心理很严重,甚至有自暴自弃的表现。另外,认知心理活动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态度的偏差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分析、综合、比较、思维、概括等能力较低也是导致他们自卑的一个原因。想象内容的贫乏、见识面的狭隘以及缺乏引导所带来的感知障碍,使他们不敢大胆去探索求知,

做事学习总是畏畏缩缩,对事物缺少于饱满的创新激情,最成了将自己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相比这下,城里孩子优越的心理优势令他们自信,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城乡儿童的教育差距就拉得更明显了。

四 语言表达方面的差距众所周知,学习离不开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以及智能的综合分析运用,而当前农村儿童由于见识少,学习多局限于日常琐事的感知记忆,模仿,当学习到达另一个层次,对事物进行思维、想象等综合分析时,会对事物欠缺创造性、抽象性、逻辑性的想象,对与情感、色彩、形象等方面缺乏注意及积累,自然也就难以对有关的物、事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恰当的表述,特别是平时不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方言地区,由于地方语言的差别,使得农村儿童的学习障碍更大,从而造成了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的素质差距更加显著。 综合上面几方面的比对分析,我认为产生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是在于生活环境,如果我们全社会都给孩子们多点关心,帮助,共同为农村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相信城乡儿童教育素质的差距就会渐渐消失,孩子们的笑容会更灿烂的。

篇2: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1】

摘 要:对在乡村小学的支教经历和在市区小学的实习经历进行对比,总结出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基本现状,并浅析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差距

一、乡村教育的基本现状(以辛堤头小学为例)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佳市辖区辛堤头村小学担任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

在与乡下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乡村教育的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大部分同学们用方言与老师交流,甚至有同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课堂上老师仍使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老师不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大部分时间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几乎没有去向他们讲述国家的时势,因而了解外界的信息较少;乡村小学的师资较薄弱,甚至有些班级是一位老师带全科,科目设置也较简单。

在义务支教之前,辛堤头小学很少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省情文化科目。

第二,有些科目如英语、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采用“这些词语写几遍,这些单词写几遍”这种方式,不去区分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上思想品德课之前来到教室,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把思想品德科目看作副科,不少同学提出留出部分时间让他们去写主科目作业的建议。

支教其他科目如音乐、美术的老师也反映有类似情形出现。

第三,学校没有设置机房,不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专门操场,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校服,小学生放学后学生直接涌出教室,没有设置实验室,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因而操作能力较差。

乡村小学没有提供专门的图书馆,大多数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养成拓展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学习教材内容。

第四,乡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潜能的开发不予以重视,这样会更加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

乡村儿童入学之前的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文化层次低,因而乡村学生辍学率大于市区学生。

二、城市教育的基本现状(以金明中学为例)

-下半年进入了实习阶段,在开封市金明中学(包括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

观察到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同学们上课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可以很熟练地去操控自己的机器,教师在讲完课程后只需把学案和教学视频传到网上邻居的共享文档中去供学生去自主学习。

第二,市区小学设置课间操,跟随广播的口令去做操,锻炼身体;小学生放学后学生有秩序地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校门。

第三,市区小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学校设立实验室,同学们利用设备仪器按照任务目标进行自主操作,增强创造性思维;市区的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四,市区学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已引导学习部分基础知识。

还传输家长职业的相关信息。

三、城乡教育差距原因及应对措施

胡定容、朱京曦在《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现,城乡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差异不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与教学资源相比较,教师教育质量的差异正是影响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而且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的差别。

在两大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贪腐的温床。”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采取得应对措施应包含如下:

第一,教学设备和教材应与教师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纲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强调重点是教学资源与教学相结合。

第二,加强城乡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为乡村教师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

第三,乡村学校向城镇地区迁移,减轻农村教学质量落后状况,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占有比例。

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避免教育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教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构建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定容、朱京曦.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5):40

[2]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6

[3]毛乃佳,邓琪,祝凤文.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2

[4]朱迎春,周志刚.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6卷第4期:27

[5]覃章成.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与应对.教育发展研究2009(17):42

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对策【2】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扭转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数字鸿沟 教育质量 差距成因 对策研究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差距不断加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例如,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政策上重点倾斜、为落后地区吸引高质量的师资等,随着相关措施的施行,城乡教育差距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让我们担忧的是这样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并且呈上升趋势。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所要做的便是针对问题寻求新的应对措施,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 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出现差距的时代背景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教育资金的投入提供了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资金投入的数量越来越大。

因此,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例如,师资队伍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改善。

可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同,城乡之间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一样,正是因为这样,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就出现了巨大差距,并且这样的局面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更好地扭转局面,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篇3:城乡收入的差距分析论文

城乡收入的差距分析论文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20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年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走入大学。

3.加快城镇化改革,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城市里,要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关注农民工后代的教育抚养问题。要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12).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10).

[3]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管理世界,2005,(11).

[4]王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统计研究,2006,(4).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计量意义上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原因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篇4: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剖析论文

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剖析论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安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因此,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掌握农村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笔者所在的学区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先进区,农村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跟城市学校没有明显的差别,每个教室都配备齐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等,还设有图书角。

2.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人员不足是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或兼课教师,他们通常会被安排教语文、英语或数学、英语,还要当班主任,甚至既要跨学科,又要跨级教学,每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相比人员超编的城市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要担两到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课,每周十四至十六节课,他们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学人员不足使得他们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再没有空余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敞开心扉进行教学交流。

3.农村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会围绕考试范围实施教学行为。城市学校的英语优秀课例常常让农村教师觉得无法学习,很难应用,什么游戏教学、主题教学、口语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等,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浪费时间,学生收获不大,他们也操作不来。由于大多数转岗教师存在语音不够准确,口语水平较低的现象,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踏实肯干,有不甘人后的奋勇拼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这些老师极少运用英语教学,也没有想过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更不会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际,学校领导也没有考虑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机会。

4.由于实行“一费制”,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为学生订购录音带或光盘,学生没有任何辅助学习的语音材料。大部分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听的意识,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因此,老师想让学生回家预习或听音、跟读都是无法落实的。

5.农村的孩子踏实又本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能主动看课外书或英语动画片,他们既没有英语绘本,又没有播放英语录音带或光盘的设备,更别谈网络学习了。《一起作业》《口语易》等英语学习的平台开发得多么好,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城市孩子能轻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山区的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为农村学校增员增编,均衡调整城乡教师编制,使之趋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齐,软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应以培训加考核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所有名师、先进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应该到薄弱学校支教或带教一年或以上,因为先进的理念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农村学校的集体当中,真真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把城市的先进理念与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学科,不能因为该学科教师人数少,就边缘化了。学校不重视,教师也就不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让教师深刻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该了解的文化背景,或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种种事例。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开设英语广播、英语板报或手抄报设计、英语名言征集等,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4.地区红领巾校外培训基地应该关注农村学校孩子,应尽量派出志愿者或义工教师到农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如,圣诞节Party、英语角活动、英语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等,为城乡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农村孩子的自卑,在于缺乏展示的平台,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锻炼,一定能与城市的孩子无异,甚至更强。

相信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一定会不断缩小,教育公平一定会实现。

篇5:缩小县区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的论文

缩小县区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的论文

4月,对于我国、对于实现教育公平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

历经30年推进,针对小学、初中“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模式以及实现手段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早在,云南省玉溪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目标,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的教育业务信息化体系,加快缩小县区、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均衡发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

“教育云” 助力玉溪教育的均衡化

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来自于单方面的传递,而是需要通过打破传统地域、时空的边界,形成汇聚和分享。从而,让知识在每一次的传授过程中都能够得到累积并释放出新的价值。云模式对资源汇聚、分享以及随时获取的特点,恰恰契合了知识价值传递中的这个特点,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以及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有效落地。

玉溪全市要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让所有学校都受益于教育信息化,其中教育云平台建设任务是重中之重,玉溪依托华为云计算中心进行统一部署,打造教学、管理、评价“三位一体”的玉溪教育云平台,该平台有九大公共支撑服务、十大应用系统、七大人人通空间,贯穿了课前课中及课后全环节,促进全市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实现“全覆盖、广运用、促均衡”的目标。

据教育部相关领导评价,玉溪市教育云是“互联网+教育”应用模式的创新实践,是国内系统设计比较完整、技术相对先进、资源相当丰富的教育云平台。

图注:教学、管理、评价“三位一体”的玉溪教育云平台,已建成九大公共支撑服务、十大应用系统和七大人人通空间

教育云模式的采用,不仅降低了玉溪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即在过去的3年里,教育云为玉溪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节省了43%的成本;同时教育云的应用,也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网络课堂等教学创新实现了全面深入的开展。

玉溪“教育云”实现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全学段、线上以及线下全场景教学、师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全过程管理的三个全覆盖。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平台可提供12万多册电子图书,3000余册数字期刊,200多个仿真实验资源,200多本幼儿绘本资源,1万多条优质微课大赛资源,提供省内外2500多个名师视频资源,教师上传教学资源突破4.6万条。截止到年末,玉溪全市教育云平台中,共有2.45万名教师实名注册,占全市教师的92%,活跃度达到了53%,下载资源数达15.2万次。

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教育资源平台

玉溪“教育云”因具备全学段覆盖、全教学场景覆盖以及全过程管理,实现了:

1、教育均衡发展:借助“教育云”平台,城市、乡村的学生均能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

2、教育资源空前丰富:吸纳整合了本市、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云”用户提供下载、分享服务;

3、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教育云”平台用户具备原创教育资源上传分享权限,实现了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丰富多元;

4、教与学方式发生变革:依托“教育云”平台,教师逐步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学习的渠道和界面变得空前广阔;

5、教学手段实现因材施教:通过“教育云”平台,教学管理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教师成长档案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校园、课堂、家庭,教学末端全程覆盖

针对中小学校内信息化建设,按照全覆盖所有学校和教学点的思路,玉溪市对数字化校园进行规划,统一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校园网和校园安全监控五大数字化校园子系统。

五大数字化校园子系统

如今,玉溪全市共计695所学校, 100%实现互联网接入,包括8000多间教室,30000余个校园网信息点,都已经接入了华为为玉溪市打造的无线教育城域网中,真正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末端覆盖,直接惠及全市45万师生。并且在部分学校试点电子书包,通过无线超高密覆盖,更好地为资源数据、教学语音、教学视频等业务服务,为下一步电子书包业务全面推进树立了样板。

华为超高密无线校园网很好地支撑了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

技术实力为实现“教育均衡”保驾护航

当前,玉溪市正全面升级市级统一建设的“教育云平台”为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与教育教学、校园人文、家校共建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的全面渗透,将教育信息化延伸至社区、乡村的家庭,以建设 “智慧教育”推进教育均衡的落地,并探索和尝试更多的教育创新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与教育教学、校园人文、家校共建有机融合,“智慧教育”推进教育均衡的落地

“经过近几年全市采取的多项措施,各县区基本上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眼下人们更看中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均衡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市教育发展上更高的努力方向。”玉溪市教育局一位相关领导介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的兴起,教育信息化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正处于关键节点。华为在基础架构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玉溪市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在解决方案上,华为通过总结多年建网经验,以实用为原则,并兼顾未来应用需求的增长趋势,提供了架构稳定,网络层次清晰,支持长期平滑演进的整网统一规划。

整个网络架构采用分层架构设计、链路备份、易扩展、网络集中管控、满足业务长远发展需求。针对网络关键技术环节,华为制定了CSS交换网硬件集群,链路&设备冗余,硬件BFD等方案,保障整个玉溪市“三通两平台”的可靠稳定,同时具备IPv6平滑过渡,SDN平滑演进的网络能力。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是我们更高的努力方向

通过与华为的合作,玉溪市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将会以建设“智慧教育”为目标,确保优质教育随手可得、教育均衡切实落地。

此外,6月1日,华为携手中央电化教育馆、云南省玉溪市教育局,举办“全联接教育,让优质资源随手可得”―基础教育信息化馆长峰会。我们诚邀您莅临,齐聚玉溪,共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大计。

篇6: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是扩大还是缩小论文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是扩大还是缩小论文

摘要:

基于产出的资本所得由城镇人口所有的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构建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会逐渐缩小;经济中资本所得份额越大,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减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随着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无论是理论模型及其推论还是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非扩大而是逐步缩小。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资本所得,劳动力流动,城市化,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一、引言

收入不平等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其中,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还会扩大到什么程度?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中国已从收入比较平等的国家,迅速成为收入不平等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胡鞍钢,;陆铭等,2004;吴光炳,;郭剑雄等,2006)。经济观察家们认为,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已同时出现“穷人”阶层,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危及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

国内外有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更多的来自对中国国家统计数据的简单计算后而得出的直观结论,很少考虑到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事实上,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的流动密不可分。Braun(1993)构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收敛。Taylor等的局部均衡模型发现,劳动力转移是1870—19间OECD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的收敛的最重要因素。而Shioji()的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会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确降低了劳动力流动导致的收敛性,但它的程度却很小,远远不能解释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地区收敛性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上的差距。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日渐扩大,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劳动力迁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姚枝仲等()利用Taylor等(1997)的方法,认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除了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以外,还能削平地区间要素票赋差异,最终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等。王德等(2003)估计了1985—中国人口流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认为人口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王小鲁等(2004)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地区差距,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中西部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会缓和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就业压力,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这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随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二是劳动力流动还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汇款。刘传江等()对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将各省1978—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对各种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其中采用同时期各省份人口净迁人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作为劳动力流动的指标,得出人口迁入与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认为人口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林毅夫等(2004)对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的关系做了一个经验研究,通过估计流动者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反映弹性,认为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流动规模仍然不足以缩小现存的收入差距。蔡昉(2005)讨论了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几个因素,认为由于中国存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倾向导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强,加上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以及仍然存在许多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等导致的流动规模不足是使劳动力流动不能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

关于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国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樊纲(1995)、崔传义等()、庾德昌等(1999)、邓祖善(1999)、蔡昉等(,2002)、姚仲枝等(2003)、李国平等(2003)、王德等(2003)、王小鲁等(2004)、林毅夫等(2004)、蔡防(2005)、刘传江等(2005)认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刘强(2001)认为,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在区域内部转移使区域经济出现收敛,但90年代后出现的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却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钟笑寒(2005)认为,地区工资差距在1992年以后仍然是显著扩大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长持续高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人的主要行业,如建筑业和制造业,工资的地区差距同样是扩大而非收敛的。谷书堂等(1994)认为,导致空间上两极分化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范剑勇(2004)将这种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加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聚集,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

不少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陆铭等(2004)从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刘文忻等(2006)着眼于要素积累与政府政策分析;郭剑雄等(2006)考察了内生增长要素;而张凌云(2006)则从制度性成因进行了讨论。

我们认为,这些研究中有关劳动力流动数量直接引用统计数据,而统计汇报的劳动力流动数据基本上仅为规模企业所雇佣来自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其规模仅为实际规模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在城镇的唯一影响产出的要素只有劳动力,而劳动力所占整个产出的比例在我国是非常低的,基本上不到30%,这就意味着即使达到要素价格均等的状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至少会维持在3倍甚至更多。

本文将在产出中资本所得由城镇居民拥有的假设和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影响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缩小的主要因素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态变化,并与统计机构公布的城乡人均收入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以期能更准确地刻画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动态变化。

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模型

本节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模型,讨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以及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1.基本假设

假设一:整个经济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乡村为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在城镇。

假设二:农业部门的产出全部分配给乡村人口。有两种意见值得考虑:一是有文献表明,中国农村消费相当一部分(40%或以上)为农民自己生产而非由市场配置(王宏伟,;夏英,2002,许世卫,2002;李实,2003;李实等,)。二是农村产出在通过城镇消费而实现的价值增值的绝大部分并非由农村人口所得而是流入城镇居民。按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产品的收购价格来计算农村人口收入存在统计数据的缺失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考虑到两种因素可以互相抵消以及计算上的简便,在下面的两部门模型中,我们假设农业部门的产出全部归农村人口所有。

假设三:非农业部门产出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进行分配,资本所得全部分配给城镇人口,劳动力所得按劳动人口的比例分配给农村和城镇。事实上,我国农村人口从城镇获取收入的唯一途经是向城镇提供非农业劳动力,虽然微薄的农村居民存款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但这种收入甚至难以抵消由于通货膨胀而带来的实际损失。资本所得全部归城镇居民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城镇基础公共设施,如交通、能源、市政、公园、休闲场所和住房保障,其中很多面向市民低价甚至是免费提供;(2)城镇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3)教育,无论是教学硬件设施或者人员投入,农村无法和城镇相比,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开办的公立学

校更是难上加难。在考察城乡收入差距的时候,还没有文献把资本所得视为全部归城镇居民所有,本文尚属首次。这些面向城镇居民的专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大节约了城镇居民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更多的闲暇或工作时间,其工作质量和效率远高于农村。不可否认,城镇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来自农村,但这部分人取得成功后非常容易获得城镇户口。

2.收入差距倍数模型Ⅰ:两部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模型

在本模型中,假设农业产出份额全部归乡村所有。设农业产出占整个经济产出的比例为δ,经济总产出为Y。非农业产出为C-D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为资本K和劳动力L。产出中资本所得的比例为α。乡村还提供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城镇产出全部为非农业产出,其生产函数为:

Fcity=AF(K,L)=AKαL1-α=(1-δ)Y(1)

篇7: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探折的论文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探折的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管理缺失,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等。

〔关键词〕城乡基础教育 农村中小学质量 差距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要低。这种差异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深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缩小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解决好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异现象

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现象反映出来: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中近来的学生人数的构成中,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远比来自城市的学生人数要少,尤其是文科专业更为突出;二是近几年来“211”、“985”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更少,显示农村学生不仅“全才”少,而且特长生也少;三是中小学舍近求远求学的越来越多,农村的家长将小孩送到县城里的学校就读,县城里的家长将小孩送到省会城市就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事实上,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语文、英语、美术、艺术等学科成绩的差距更加明显。大学教师对城乡学生表现出来的差距深有体会,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往往突出在数理化方面,而综合素质比城市学生明显要弱,来自农村的学生参加文艺队、运动队以及各种文化社团的人数远比来自城市的学生要少。

二、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也得到了逐年增加,全国财政教育经费从1978年79亿元增加到的11975亿元,增长达到151.58倍,年均增长率达17.6%,并且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14.6%的增幅。教育已成为我国第一公共财政支出。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特别是为了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还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条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总的来看,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办公经费捉襟见肘。受经费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展比较大型的教研活动,教师上课仍是传统的方式,大多数教师没有到县市以外学习的机会。农村学校普遍教学设施简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图书、语言设备等与城市中小学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学校没有语音室,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室仪器比较简单,图书室的图书也较少,有些学校的图书还是城市学校捐献的。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到目前为止,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影响教育质量:一是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补充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已超过50岁,虽然有些通过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凭,但知识老化现象依然突出,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学习条件差。农村教师往往除了教科书和每一科一本教学参考书外,很少再有其他的学习资料;学校一般没有给教师配备计算机,因而很少上网查资料;由于经费的限制,教师外出学习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三是流动性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主力军是有大学文凭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不满足于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的工作环境而离开,从而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四是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除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外,还有学科结构不合理。〔1〕虽然教师数量是按照师生比分配的,但由于农村学校学生基数少,因而按学科来分教师往往数量不够,一些教师甚至不得不包揽了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即使是学生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学也往往缺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学科教师。

农村教师队伍的薄弱,导致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尤其是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综合素质的差距更加明显。

(三)管理缺失

以来,各地在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普遍实行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总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它是在上世纪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改革的,改革后将减下来的管理人员充实到学校中去,并且缩短了管理到教学的距离,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对乡镇数量过多、乡镇人数过少的县,又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即造成了乡(镇)中心校(总校)数量及管理人员过多的问题。由于编制紧缺,加上受人口限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制定规划,更难以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并且大都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心校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二是乡镇中心校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中心校的校长要身兼两职,既是中心校的校长,又是该乡镇所有学校即联校的校长,负责对该乡镇所有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联校校长主要精力放在中心校。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突出了中心校的地位,在上级扶持、师资配备方面,中心校都优先其他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中心校较其他学校规范、有序,而其他学校被边缘化,形成了新的中小学教育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状况。

(四)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小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在不断地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撤消学生数过少的学校,将教师、学生及办学资源相对集中,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其效率。由于农户居住十分分散,有些学生家庭离学校10多公里,这给学生上学造成了相当的不便。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学生寄宿。然而,由于许多学校在宿舍、伙食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一些学校至今学生只能走读,有些学校原来曾办过住宿,后来也改为了走读。因而总的来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学习时间要短。农村学生本来基础就差,许多家长还要忙于生计而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督促(特别是留守儿童更是如此),于是学生放学后自觉学习的很少,对于家庭作业也是随便应付。因此,无论是在校时间,还是在家时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学习时间要少许多。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往往只能是应付式的,特别是一些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根本不重视,有些甚至没有开设,根本没有条件重视素质教育。

三、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

要改变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根本的是解决经费的瓶颈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要做到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特别要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在安排教育经费投入时,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应采取多途径。首先是要加大财政拨款,因为目前中小学教育相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说,其办学经费远比这两类学校更显不足。这是因为财政拨款是中小学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而普通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收取学费、科技创收和企业赞助等多途径筹措教育经费。因此,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应该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的比例;在基础教育内部的财政拨款方面,应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二是继续加大推行希望工程力度,特别是鼓励企业和个人支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并扩大支持面,对于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企业,在政策上可重点扶持。各级电视报刊等媒体也要多举办支教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结构和改革・发展16等方面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在数量方面,主要对学生数较少的山区学校适当多配教师,解决教师上合班课或一人包教一个班所有学科课程的现象。

在教师结构方面,要解决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教师整体素质方面,应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要充分激发教师敬业爱岗的热情。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心理需求是激发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文化生活与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还有差距,而经济待遇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可以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业绩突出的教师尤其是工作条件艰苦的山区教师,其实际收入应比城市同类教师高出20%左右。其次,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要通过培养、培训、教研活动等形式促使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以及教师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切实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机会,创造有利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首先,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意识。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学习条件较差,农村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不在主体的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方面取得突破,就难以实现本质性发展和突破。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利用网络学习是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查阅同行们的教育博客,学习同行们所撰写的教学体会、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等,了解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等贴于教育博客中。

通过广泛地与同行们交流,开阔眼界,激荡思维,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近几年来,许多市县积极推行了支教活动,即城市和县城学校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些地方还规定城市和县城学校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以上才能晋升中级或高级职称。这一措施对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只派年轻教师,有些教师在支教期间,只是随便应付,因而,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要想使支教产生实际性的影响,必须选派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支教教师不仅承担一定的教课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支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目前,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县以下农村中小学数量多、地理分布广,由县教育局直接全面管理比较困难,因此,一般都设置了在县教育局领导下的分片管理的二级机构,即普遍实行了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总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由于我国一些农村乡(镇)规模过小,教师编制紧缺,再加上受人口限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制定规划,更难以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特别是中心校管理层主要精力放在中心校,对其他中小学管理甚少,从而出现了管理缺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县域教育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理顺和完善,可以将乡(镇)中心校(总校)转变为学区中心校的管理体制。即撤销乡镇中心学校,成立农村学区中心校,取消学区内其他义务教育学校的法人建制,并成立农村学区管理办公室,管理若干所学区中心校,形成新的县级教育部门―――农村学区管理办公室―――农村学区中心校三级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学区中心校所管辖的区域为小学区,学区管理办公室所管辖的区域为大学区。只有中心校和县教育局直管的中小学为法人单位,其他中小学都为中心校的组成部分,这样,法人制学校大为减少,有利于对中心校区域内中小学的管理,有利于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制定规划,从而达到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同时,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确保农村教育各项政策和各项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要全面推行学前班制度,确保城乡小学入学起点的基本一致。

此外,还应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原则,应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提出合理要求。要求过高,则会使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要求过低,则不利于与高等教育衔接。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农村题材,以激发农村学生的学生兴趣。在课程改革的同时,高考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即增加农村方面题材的内容,以引导课程改革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8: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论文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体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各类收入差距显著地扩大,集中体现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收入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其中,尤以城乡收入差距最引人关注,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造成了群众的严重不满,威胁社会的稳定。鉴于此,本文对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成因

收入差距合理、合法、合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目前不合理、不合法的,特别是群众深恶痛绝的按权力分配、按关系分配,甚至违法乱纪地大量分配造成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背离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而且直接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准确认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可以从城乡居民的`的平均每人年收入还有生活消费水品的差距等方面来深入了解。

1.人均年收入的差距

想要了解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当然首先要看我国城乡的收入情况。从我国历年的人均年收入来看,1990年,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全部年收入都很低,差距相对较小。从1990年至,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上涨,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明显迅速增长,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速度则十分缓慢,且二者差距越来越大。

2.从人们的消费水平了解城乡收入差距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大小,来了解一个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了20的37.89%和43.67%。然而,农村居民家庭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距一直较大,且农村居民家庭在以后恩格尔系数才低于50%,开始进入小康阶段,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低于40%,进入富裕阶段。从表中也可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并且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库茨涅茨认为,一些工业部门的迅速发胀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些工业部门的从业者收入迅速提高,从而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随着更多的劳动力从低收入的传统产业想现代产业部门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又会缩小。我国工业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是城乡收入不均等继续加剧的时期,继续加剧一段时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将会趋于平稳,然后逐渐缩小。

1.政策

首先,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城乡财政投入差距较大。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其次,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商,城乡的差额无论在绝对数额还是在相对数额上差别都很大

2.城乡人力资源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越城镇居民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据调查资料显示,近90%的农民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人都要靠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业,所以文化素质较高的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会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3.收入来源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就工资收入而言,其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私有企业等单位,这些单位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可以“旱涝保收”。而农业投资会有很大的风险,特别是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增收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

三、调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重在经济发展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在发展中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前提。调节收入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发展,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结果公平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城市低保人员和农民难以享受医保的问题;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和作用,适当限制过高收入

一是要健全个人监测办法,强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点征收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以税收为杠杆调节好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改革和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调节。适时开征并不断完善遗产与赠与税,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的两极分化。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加快我国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二是要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让农民“休养生息”;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增强农民“科教兴农”意识。三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全国性劳动力市场,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就业平等竞争的制度性障碍,赋予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机会。

篇9: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差距之审视论文

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差距之审视论文

[摘要]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城乡教师在生师比、年龄与性别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城乡教师职业收入、职业满意度与职业发展前景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依靠政策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是当下缩小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应然举措。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主要体现在城乡、地域和社会阶层三大维度上。在这三大维度上,多数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分化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与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

目前,学术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城乡差距、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等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以后,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等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缩小与改善。但是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却没有像其他几大差距一样取得较为显著的改善,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等政策短期内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或者说这几项政策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地推进与执行才能逐渐显现出效果。因此,如何更快地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中强调:“师资是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的数量、质量以及对教师资源的配置使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活力。”基于此,笔者在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城乡差距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应对建议。

一、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现状

(一)生师比的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的数量有较大提高,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师队伍的关注焦点也从如何壮大教师队伍转向如何优化教师队伍。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较好。但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教师数量的增加造成了教师城乡分布不均衡的加剧,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生师比”这一衡量师生之间互动的指标上。

“生师比”是反映学校组织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指标。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生师比”指标城乡对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城镇中学的生师比(16.17)整体上要优于农村中学(17.08);第二,农村小学的生师比(19.48)整体上高于城市小学(18.3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学校学生享受的教师资源比农村学校学生享受的多;农村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他们必须在和城市教师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为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明显不均衡。

(二)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的城乡差距

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城乡分布差异也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了解这一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教师队伍的未来发展趋势。更有助于根据性别及年龄来分析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城乡之间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全国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中35岁以上的人数比例为76.69%,县镇普通高中为85.02%,城市普通高中为95.95%。这种梯度式分布实际上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优秀教师向县镇流动、县镇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农村中学事实上成了城镇中学优秀教师的培育基地。第二,全国中学男女教师的城乡分布表现出城市中学以女教师为主而农村中学以男教师为主的特点。全国初中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47.50%,可城市初中教师中这个比例高达63.61%,而农村初中却仅为40.50%;全国高中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45.15%,城市高中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高达51.76%,而农村高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9.53%。虽然我们不认为教师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但教师性别比例的协调会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的城乡差距

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城乡之间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师学历城乡分布之间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教师学历达标率上。在高中阶段,城市教师学历达标率高达94.16%,而农村教师的达标率只有81.22%;在初中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城市最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7%;县镇达标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达标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城市与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差31.5%。第二,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城市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为2.96%,而农村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70%。在初中,这种情况更突出:全国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6.95%,而城市则高达70.57%。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中笔者发现:第一,在小学阶段,中高职称在城市(54169%)、县镇(51.57%)和农村(45.18%)呈明显梯度下滑的趋势;第二,在中学阶段,城市教师以中教一级职称为主(高中33.46%、初中43.10%),而农村教师以中教二级职称为主(高中为39.76%、初中为42.06%)。由此可知,农村教师整体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职称水平。

二、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距归因

(一)职业收入的城乡差异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师在待遇的起点和获得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使教师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教师流动意愿的强烈程度与学校的综合经济条件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综合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学校综合经济条件是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的总和,因此教师的流动受到学校发展与竞争力、教师待遇、地区经济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学校所在地区经济条件的好坏决定学校生源的好坏与教师的流动意愿,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这必然吸引优秀的教师与好的生源,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再则,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所学校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择校费、赞助费等)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与拨款数量。教师职业收入的城乡差异还体现在教师的隐性收入上,包括教师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收入、家长在节日期间一些礼貌性的馈赠等。调查显示:城市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比例为62%,而农村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仅为15%。 (二)职业满意度的城乡差异

职业认知指的是从业者对本职业的认可态度、关心程度及职业道德等的总称,具体包含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对职业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教师的价值追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去留或在城乡学校之间的流动。职业认知水平不同的教师对同样待遇的工作环境、教育现象所持的观点与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对学校是否产生归属感是评判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好的管理模式能够让教师对学校有家的感觉。城镇与农村中小学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学校管理模式的不同,城镇学校更倾向于民主管理、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更为多元与科学,为教师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农村学校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的制度与民主作风,常把教师作为管制的对象,教师缺乏应有的自主和自尊;对教师评价也不合理,常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劳动成果的唯一依据,导致教师职业满意度低下。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对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低于城市教师33个百分点;农村教师对环境与氛围的良好评价指数低于城市教师29个百分点。这些不满与矛盾日积月累,达到尖锐而不可调和时,就会导致人心思走。

(三)职业前景的城乡差异

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差异是影响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根据上述对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的城乡分布数据与分析可知,城市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均多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城镇学校任教就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包括观摩学习、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的机会等。笔者发现,在农村乡镇中学,很多教师评上中级职称以后想再进一步提高自己职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每年全县的高级职称指标有限;‘且主要分配给位于县城的重点中学。另外,教师所在学校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城市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受重视程度远高于农村,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学校具备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与城乡学校的经济实力有关。由于经费、机会等资源条件的差异,城市学校的专业发展水平更高、实力更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大、形式更丰富。城市学校不仅给教师提供众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如定期轮班外出参加培训、进行试教评议、参加教学大赛等,而且给予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项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的领导缺乏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使得教师的发展空间受限、发展前景渺茫,致使教师产生困惑与倦怠,并产生变换工作环境的想法。

三、公平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的政策路径

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可以说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国家实施“支教”“特岗”和“免费师范生”三大有针对性的政策并取得一定成效之后,笔者建议,将国家、学校和社会三者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中必须扮演主要角色,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对其加以规范,特别是在城乡教师之间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定期性及流动的待遇等方面,以保障城乡教师流动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最大效应。另外,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政府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区加对待,因地制宜,特别是加强对落后及边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在宏观调控中有效促进城乡及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在使用诸多引导性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激励性举措的采取,努力使城乡教师流动具有市场效应,将教师流动中的政策性外力转变为激励性内力。城乡教师流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否愿意流动、何时流动、流动中做些什么、怎样做、效果如何等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因此,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外力强加的流动可能无法达到教师流动的预期目的,调动教师自身主动流动的积极性才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举措,除一线实践中已出现的教师流动与晋升挂钩、提高下乡教师补贴等政策措施外,还必须大胆革新,使这些举措在教师和岗位之间形成市场,使教师流动由当前的外力型流动转变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

(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

相对东部地区强力的教育财政,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有待加强。要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待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改革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教育投资体制。在教育投资体制上,我国必须改变以前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投入为主,以县、乡财政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经费分担的职责,并健全监督机制,以确保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规范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发展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但中央的大部分转移支付是以项目名义下发的,省级的转移支付则大多是为了匹配中央转移支付。对于接受转移支付的多数县而言,每年还要为提供项目匹配资金而发愁。由于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经承担了教师的全部工资和公用经费,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可以扣除该项转移支付资金,由中央和省级直接用于教师工资发放和办公费用,以防止其被挪用。同时对专项教育转移资金建立独立的教育转移支付账户,由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最后,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为激励教师到乡村任教,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但各地的津贴不同,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应由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来承担全部所需资金,并根据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学校偏远的程度设立不同的津贴,这样才能够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同时津贴额度应有一定力度,而非点缀性、象征性的。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才能稳定、巩固和壮大农村教师队伍。

(三)调整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优化农村学校“生师比”

编制标准政策是决定教师编制数量及其合理有效配置的核心。我国现行的是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这一编制标准存在编制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的实际情况严重相违。此标准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大幅减少,致使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这种现象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校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更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要求。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尽快调整我国较长时期以来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抓紧研究和建立新的编制标准。新的编制标准应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的实际情况,将城乡倒挂的编制标准转变为向农村倾斜,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数量,从而优化农村学校的“生师比”,进而也可优化农村教师的职称、年龄等结构。

(四)依靠政策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是促进城乡师资分布均衡的重要举措。由于城乡教学条件的客观差异,要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有较大难度,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努力。第一,设立高学历教师流动的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对农村高学历教师和流入农村学校的高学历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综合补贴,以最起码的物质保障来留住农村高学历教师,壮大农村高学历教师队伍。第二,增加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机会与职称晋升指标。目前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硕士”项目的招生指标还相对有限,在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方面如果多出一些倾斜性和照顾性的政策,农村教师学历水平会有比较显著的提升。另外,职称晋升的指标增加,可以降低在农村学校晋升职称的难度,从而吸引更多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第三,在关注城乡教师流动的同时,政府还应关注城乡校长流动机制的研究,帮助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满足高学历优秀教师对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的追求。第四,强化高学历优秀教师带教制度。通过吸引高学历优秀教师留在农村任教,来带动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帮助一批农村教师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高水平教师。随着农村高学历教师数量的增加,城乡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差距将会逐步缩小,最终使城乡高学历教师分布均衡。

篇10: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差距仍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上。通过比较城乡教育和分析农村英语教育薄弱的原因,找到三种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农村英语教育;薄弱

1城乡教育差距的表现

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调查,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教育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反映出教育公正状况的恶化。众所周知,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前提。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与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从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来看,教育这个实现社会公正的伟大工具,有沦为社会分化的助推器的危险。

不可否认的是,城乡教育上的差距最明显的是体现在英语教学上。城市英语教学活动早在恢复高考之后就被列入重点教学范围。因而它在师资、教学策划、课程设计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的提升。然而,农村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明显弱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他们努力刻苦,然而由于各种教学条件的不成熟,在英语听力、口语以及理解方面都有待很大的提高。更有甚者,某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从未听过真正的外国人说英语,他们所知的英语发音全部来源于自己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往往并未经过专门的英语培训。如此一来,当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时,他们常带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不敢开口,不善于表现自己,这最终导致在某些农村孩子就业率低的原因。

2农村英语教育薄弱的原因

2.1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强不强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这包括两方面的能力:第一,英语专业知识能力;第二,教学能力。然而,农村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英语教师学历均不高。以江汉平原的40所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为例,专科学历占72.5%,本科学历占16.3%,硕士及以上学历无。其中从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从这点来看,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远远低于实际教学水平。一般表现在发音、听力、口语、文化理解这四个方面,这也正是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区别所在。其次,从教学能力来看,农村英语教师还有待很大的提高。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教学为主。这些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无疑是落后的,而且低效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专业能力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农村英语教学的落后与失败。

2.2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严重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尤其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大多时候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在农村,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持有相同的观念:英语不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他们往往命令孩子将中心放在学习语文和数学上。对于一个还未满18的孩子而言,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总是习惯于听信于父母的话。于是,父母的这些传统思想严重地误导他们。更糟糕的情况是,一些爱学习英语的孩子甚至会因此受到父母和其他同伴的嘲笑。这让原本薄弱的农村教育变得更是棘手。然而,与农村父母不同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却很重视英语学习,他们觉得英语学习对孩子开发大脑和以后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会鼓励孩子平衡学习英语和其他科目的时间,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孩子的英语学习。这从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孩子端正对第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毫无疑问,这也正是农村的家长门所应提升的地方。

2.3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受老师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新的'语言应有新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中文的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农村英语教师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走老路,不愿意或不敢去发掘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英语教学活动死板,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然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更愿意接受不同的挑战;其次,他们从小受到竞争的熏陶,总是力图比别人做得更好;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城市中英语学习氛围浓,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也来自于教师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玩中学”,这正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城乡孩子的差距也不难看出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不同的根本原因。

3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方法

3.1引进优秀毕业大学生,提高师资力量

鉴于农村英语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的现实情况,引进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来提高师资是很有必要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创新和接受新挑战的能力。同时,他们往往与前沿知识联系最紧密,知道怎样与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保持同步,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然而,因为农村环境不好以及农村学校待遇不佳的情况,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乡镇学校就业,这就要求当地行政部门或人事局酌情提高毕业生的待遇和生活环境。

3.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农村英语教育,从根本上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而家长的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只要当家长主动地把英语看做是一门和数理化一样重要的学科,积极地鼓动孩子去学习英语,才能慢慢改变学生对英语的错误看法,重新正确地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最基本的一步。对于如何帮助农村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地措施引导家长接受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座谈会、视频宣传、报纸媒体等方式提高,从思想上转变家长的传统看法;其次,让学生和家长交流,或者互动,共同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英语时的激情与认真。这可以从行动上改变家长的看法。通过这两种方式,家长会慢慢地改变对英语的态度,并积极地接受和鼓励孩子去学习英语。

3.3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如果师资得以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能正确建立起来,那么,农村英语教育就有可能呈现发展的趋势。当然,对学生的关注也不能少。学生对英语感不感兴趣直接决定了教师上课的质量。因此,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是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呢?第一,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农村的孩子往往没法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和ppt,但是他们可以听录音机的形式来练习听力和口语。或者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英语动画片或短剧,这些都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应跟学生和课程设计的需要,丰富教学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做游戏,数数字,猜单词,对话表演,模拟秀等等。

4结语

城乡教育差距让英语教学方面的差距凸显出来。不可否认,农村英语教育的薄弱是受到教学设备不足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所构成的“连锁反应”。因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三者的传统思想,提高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合作,农村英语教育才有望得以改善。

篇11:内蒙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

关于内蒙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

由于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有关学者发现高尔夫运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高尔夫运动,通过高尔夫运动的自身魅力与特别的运动精髓,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学会为他人着想,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等等,对青少年礼仪、青少年学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和作用。

1.对高尔夫运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联系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当时的人们只是通过棍子击打石子,比赛击得远和准,然而这项被当地人玩耍娱乐的活动演变成了后来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运动。与足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其他球类运动不同得是,高尔夫运动更加注重爱好者的专注力,培养为他人着想的习惯。高尔夫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击球者们需在一片草坪地上,用专门的高尔夫球杆击球,并将高尔夫球从起点击入到数百码外的小洞中。此外高尔夫运动礼仪也可谓是很讲究的,包括其守时,保持安静,保护球场,为他着想。随着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我国对于青少年所重视不单单只是其学习方面的高就,而是更加倾向于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当代青少年所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身边很多不良习惯和网络错误资讯导致其心理对整个人生产生误区,进而消极的人生思想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一面。因此,通过开展高尔夫运动,能让青少年对户外体育运动更加感兴趣,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2.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能成为高尔夫运动的主要人群之一,不单单是依靠高尔夫运动独特的魅力,也因为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2.1 高尔夫球运动帮助青少年锻炼身体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户外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因此,它能充分让青少年们在运动中增强自己的身体本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打高尔夫球的运动量并不像打篮球、踢足球那样剧烈,相对而言是一项较为轻松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球杆把球击打出去,上杆、下杆、击球、收杆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对爱好者身体的协调能力、瞬间爆发力等条件也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完成一个标准的18洞需要走6、7km的路程,对爱好者而言,这项有氧运动的锻炼比任何的场所都要好。这也正是青少年在发育阶段所需要提高的能力,在锻炼自身身体的时候,也消除了其内在的心理阴,选择面向阳光,面向健康发展。

2.2 打高尔夫球能帮助青少年摒弃不良爱好

电子游戏的快速发展拉拢了不少当代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许多青少年变得萎靡不振,身体素质变差,受网络不良风气影响增多,学习成绩退步等。高尔夫的`英文名是“GOLF”,其4个字母的分别的意思是,green绿色,oxygen氧气,light阳光,friendship友谊。即充分表明了高尔夫运动独特的环境魅力与良好的起气氛十分有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加青少年对户外运动的热爱,带领青少年走向大自然,摒弃网络游戏的爱好。

2.3 打高尔夫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怀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门具有绅士风度的运动,对于高尔夫球手的内心素质修养有着一定的帮助。众所周知,现在的青少年比较容易烦躁,急躁,做事情静不下心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太猛烈了,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容易被外界的很多复杂的感情,迷乱的事情而影响。而高尔夫运动不像其他运动那样需要参与者做很多剧烈的动作,十分有利于青少年心态的培养,助长青少年的运动情怀,帮助青少年在繁华的世界当中沉静下心来。

2.4 高尔夫球运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因为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个体运动,不像篮球、排球那样过多需要队友的配合与帮助。高球运动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参与者一个人战斗,学会独当一面。在面对好似人生的十八洞时,学会在面对成功的欣喜与失败的烦恼的同时,不断地增强自身独立性的养成。让爱好者在准确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中学会独立成长。打高尔夫球的青少年们普遍都得到了这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比一般其他孩子多了几分自信与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青少年打高尔夫从中收获的启示

3.1 从高尔夫礼仪看青少年自身修养

高尔夫运动不单单教会青少年击球技术,也教会了青少年为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爱护环境等优秀习惯。

在高尔夫礼仪当中,尤为被看重的就是守时,如果你和球友约好打高尔夫球,却迟到了,则会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球友。在正规比赛中,则有可能会直接被取消比赛资格。这点很好地锻炼了青少年守时这一观念,对青少年日后走入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帮助。此外学会为他人着想,在球友击球时,不该大声喧哗,甚至连电子设备的声音都需提前静音,以免干扰球友击球的状态与心情。爱护场地也是尚尔夫礼仪当中的一点,尚尔夫绿地大都种植的是果岭草,这种草极易破损,但是对高尔夫球的滚动却十分有帮助,所以,爱好者在果岭上绝对不能奔跑,走路也需要将脚完全抬起,这些都在考验青少年的自律能力,青少年们也将从高尔夫运动中收获到今后的为人处事的技巧。

3.2 从高尔夫精髓看青少年思想素质

与其他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大多是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这项运动需要每个参与者为球员着想,自觉遵守比赛规则,诚信比赛,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礼貌和谦让。这便是高尔夫运动最为主要的精髓,对青少年今后的自控能力、诚信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

3.3 从高尔夫技巧看青少年学习能力

高尔夫不仅仅可以从内在锻炼青少年的气质,也从技术这外在因素磨练着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因为高尔夫运动并非是一项轻易掌握的运动,如何在远距离将球击入小洞中,是一项如何让青少年用心、细心、专心地把高尔夫运动技巧掌握并实际运用。

4.青少年高尔夫的发展

高尔夫运动最初是出现在19世纪,由于的英美两国联合举办的高尔夫“沃克杯”,使得高尔夫呈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被大家所知晓。中国在高尔夫领域算是一个后起者。中国于20世纪的时候引入高尔夫运动。虽然作为一个高尔夫后起国家,我国在高尔夫的发展速度上一点也不怠慢。从20世纪80年代的寥寥无几的高尔夫运动选手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万的高尔夫人口,从最初仅仅几家高尔夫球场到现在的约为600家高尔夫球场,从最初定位的贵族运动慢慢走向大众化。在赛事方面,著名的四大满贯:美国大师赛、美国公开赛、英国公开赛、PGA锦标赛;在青少年高尔夫赛事方面:美国高尔夫青少年巡回赛、亚太地区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等;在中国,青少年高尔夫赛事的推广也非常迅速,如,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赛,观澜湖青少年系列赛,“张连伟杯”国际青少年高尔夫邀请赛、费度亚洲杯青少年锦标赛等。这些比赛的开展都明确表面高尔夫运动在世界、在中国的发展都是十分积极的;近10年,我国也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青少年高尔夫选手:如,胡牧、封悦、关天朗等。在中国,高尔夫运动要走向大众,在青少年中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程度上锻炼了青少年的性情,礼仪,为人素质,运动精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5.结语

高尔夫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一守时、诚信自律、为他人着想;都是青少年阶段需培养的良好习惯。在高尔夫运动本身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的推广的高尔夫球运动持续、有效发展的根本,高尔夫球运动本身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该文做了一些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对于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启示和影响提供一些贡献。

相关专题 儿童教育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