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acan198352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can1983520”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共15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以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阐述了瑜伽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及瑜伽教学通过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等途径进行美育教育,在瑜伽教学中通过培养和强化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建立适应于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创建优美教学环境等方法实施审美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瑜伽;教学;审美教育

瑜伽一词来自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合一、连接和束缚,即集中人的注意力并加以引导。几千年来,瑜伽作为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印度瑜伽修炼者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修炼法,是印度圣哲先贤在深沉的静和定思考状态下,从直觉感悟生命的认知。瑜伽可以平衡、强化、协调修炼者的身体和灵魂,教授修行者如何将自我的灵魂与神性相结合而获得解脱。瑜伽指明了完美的身体健康和思想控制,以及修炼者的人生观、世界观、自然三者的完美统一的方法。目前,瑜伽在全国广泛流传,成为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1瑜伽的美学特征

1.1形式美

形式美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将身体运动的美表现出来,其审美意义相对独立,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的事物存在于体育活动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人们在创造美和欣赏美时,都要从形式美开始。形式美是修炼者在瑜伽活动中通过视觉直接感受到美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外观感受。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材料(如形体、色彩、声音)和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把自然物质因素进行组合,形成一定的`规律(如对称、均衡、整齐、节奏、比例和谐)两大部分。

1.2内涵美

瑜伽的内涵美表现在变化和精神2个方面。瑜伽美在修炼者的动作中变化,身体持续换位,动作幅度不断增加,在三度空间中将动态变化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轻柔的音乐变化为瑜伽动作的起伏创造客观条件,音乐与动作在结构上形成内在联系,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瑜伽动作也随之变化,亦产生韵律美。在整套瑜伽动作中,加入相对有难度的动作,会让学生在练习中融合产生力与身体美、智慧、个性品质美和气质等多种心理品质。练习瑜伽持之以恒,可使修炼者思想开朗、坚毅豁达、精神充沛、身心平衡、充满活力,学会养心、知足、安宁、冷静与无私,能平静地面对悲伤、焦虑等问题,能以淡定之心对待生活,使其精神得到美的享受。瑜伽美在精神指在练习中,学生起初身体习惯原有的动作节奏和生活规律,无法承受动作姿势的能量,身体不断颤抖,进而坚持不懈,用心掌握要诀,进入新的练习体位法状态时,身体就自然、平稳,会变得更加舒适。瑜伽的精神美使学生姿势美、意志自信,同时又带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想象。

2瑜伽教学是学校美育教育途径

通过瑜伽课开展美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瑜伽运动是形式美、内涵美和艺术美等多种美的集合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学生从教学的动作和环节中获得美的熏陶,提升美的素质。作为一项时尚健身项目,瑜伽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为在瑜伽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瑜伽课上开展审美教育,即将美育和体育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实现两者的教育作用。因此,瑜伽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体动作,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2.1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瑜伽因其运动形式独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着美,同时学生也在练习中感受到美的形式和内涵。在瑜伽运动中,悦耳的音乐、优美的体式、优美的服装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美的氛围。学生既达到了塑身健体,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在瑜伽审美实践中,学生通过瑜伽动作来展现自身美的同时,也在鉴赏其他同学的美。瑜伽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审美教育,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2陶冶净化心灵

瑜伽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将美学理论借助瑜伽的各种动作,对学生实施美育,愉悦和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精神升华。学生在瑜伽练习中,内心平静,通过有序的呼吸和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进入凝神、忘我的境界,在良好的环境下,伴着音乐进行练习,忘却一切烦恼,陶醉在美的氛围中。通过瑜伽练习,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灵平静并得到净化。

2.3塑造完美人格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是美育的重要职能。要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阶段是学生个体审美观念建立的时期,在瑜伽运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练习中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随着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其审美意识不断增强,并认识到美的真谛,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使自身的情感和心灵得到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理解、合作,共同完成动作,可体验到协作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和发扬团队精神,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也得到发扬。

篇2: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3.1培养和强化学生正确审美观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阶段,对美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渴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体育课一项重要任务。瑜伽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审美观进行引导,向学生教授美学知识,并结合瑜伽运动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美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在教授动作过程中进行美的渗透,使学生获得美感,并培养标准的体形和姿态。瑜伽动作中包含着一定的舞蹈元素,造型上展现了舞蹈中婀娜多姿、轻盈灵动、刚柔之美。将瑜伽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舞蹈瑜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在瑜伽课融入舞蹈,既培养学生的气质和形态,又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

3.2建立适应于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瑜伽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必须建立较好体现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瑜伽运动具有动静结合、内外联系的运动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审美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专项技术图片或瑜伽视频,从运动学、美学等角度讲解动作原理,分析动作所具有的美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与理论相结合,多角度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并穿插点评和说明。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剂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在瑜伽教学中,教师作为美的引导者,自身要先能感受美、塑造美,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美、学习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修养,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才能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在瑜伽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成为美的传播者。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仪表风范和言谈举止,示范动作准确优雅,向学生进行美的传递。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认可和鼓励学生,用情感感召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里产生愉悦感,其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

3.4努力创建优美教学环境

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是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和顺利实施审美教育,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学校尽可能为瑜伽课提供专门场馆,专门用于瑜伽教学。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激发其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瑜伽教学中,布局合理、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富有艺术感染力。学生置身于一个美的环境中,自然美的良性刺激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教师教授的瑜伽教学内容。因此,为了保证瑜伽教学以及审美教育的效果,务必要重视教学环境的安排和建设,必须努力创建一个让师生满意的瑜伽教学场馆。

参考文献:

[1]周松峰,房磊.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7):46-47

[2]缪慧梅.浅析瑜伽教育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9(2):164-165

[3]续姜.论高职院校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6(3):209-210

[4]黄武平.表象训练在普通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16-319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看,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性。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1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认识美,感受美

在新的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学互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1.1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2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1.3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体验语言的艺术之美:从审美角度讲,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体现,它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来反映客观事物,再现艺术之美。如《桥之美》这是篇采用描写和抒情手法来展现“桥之美”的小品文,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摘句、析句等训练,品味文中优美句子的情味,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

除从教材中认识美和感受美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体验美,新的语文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结构板块。所谓综合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特点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其中实践性就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其学习内容更多的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运用“综哈性学习”实现审美教育,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可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获取美育因素,进行审美体验;可让学生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观察大自然,摄取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欣赏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感爱大自然浓郁的神韵,提高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可让学生到社区或农村,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洞察社会现象,甄别美丑与真伪,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吸收美的营养,逐步确立人格形成的价值定位。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进行专题调查访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如雨后春笋,构筑了一个广阔的、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从中获取审美信息,接受美好事物的情感熏陶,感受社会对心灵的呼唤,追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之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篇4: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途径研究论文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课堂的美,首先是指课文美的形式,然后是课文美的内容,美的感情和美的文字等,更包括教学过程的美,这是一种流动的美、过程的美、动态的美。

关键词:朗读;品味;感受;审美教育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和创造美的学科。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着美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审美教育,赋予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功能,让他们因美而感动愤悱而升华认知水平。语文课堂的美,首先是指课文美的形式,然后是课文美的内容,美的感情和美的文字等,更包括教学过程的美,这是一种流动的美、过程的美、动态的美。如何拓宽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途径,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朗读文本,传达文章之美

我们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校园。毋庸置疑,朗读―――通过声音来感受课文之美,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毫不夸张地说,朗读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质量的高低、朗读量积累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一)让学生在美读吟诵中体会美

教育家朱作仁曾经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是用声音来传递作品内蕴、进行情感熏陶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能加深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义”“、神”都是读出来的。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美读吟诵,熟读精思”,才能真正领略文章的内涵,感受课文所特有的美。首先,通过美读吟诵让学生感受文章音韵之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通过美读吟诵,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汉字的或铿锵有力、或柔和曼妙的独特魅力,从而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共七个诗节,虽然整体上用韵不一致,但每节用韵,整首诗错落有致,回环往复,学生通过朗读就能自然而然读出一种旋律感,从字里行间中捕捉徐志摩表达的淡淡离别愁绪。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天鲜花盛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均为四字句,句式相同,音节匀称,写红、粉、白的颜色,分别用比喻:像火、像霞、像雪,这样描写不仅色彩艳丽,而且读来整齐悦耳,让人眼前一派春的勃勃生机,蕴含着诗情画意。其次,通过美读吟诵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之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情感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对情感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美读吟诵体验情感,首先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课堂的美读吟诵实现与生活中经历的情感体验的深刻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初一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寄宿在校,这种情感体验和冰心写小诗《纸船》时的情感是有交叉点的。冰心离别母亲离别故乡,远赴美国独自求学,冷暖自知,所以诗人借纸船来寄母亲。所以在朗读《纸船》中:“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句诗时,引导学生用稍重而又带微颤的语调读“至爱”、“含着泪”等词语表达的“爱”与“悲哀”复杂交织的情感,课文用心读了,感情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欧阳修《醉翁亭记》,最大特点是全文都用相同的句式,每一句都是用语气词“也”结尾,全文共21句,用了21个“也”字断句,借以抒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基本文句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反复吟诵,直至吟出作者的醉意,在诵读的过程中穿插讲解、评论和研讨,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最终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旨趣与作者“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

(二)让学生在自编歌曲中唱出美音乐是流动的文学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语文教学中,音乐的穿插会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那些在笔端倾泻的文字被自己唱出来,学生的欣喜是难以言表的。海门特级教师俞玉萍老师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欢乐颂》的曲调结合紫藤的形象填词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并在班级演唱,评出最佳作词奖。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达到了高潮。总之,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二、鉴赏文本,品味文章之美

打开语文课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美的世界。对于一篇教材,学生既可以学遣词造句的知识,也可以学谋篇布局的手法,还可以借助文本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要学会整体感知并涵泳和鉴赏文字,感受文章美的结构、美的情感和美的文字。

(一)美的结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欣赏建筑物时,常常为建筑家的匠心独运与建筑物的精美构造而赞叹不已。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对文章结构美的追求,是作者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统一之美。我们可以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的布局来分析作品完美的结构。说明文、议论文的结构层次因为它内容逻辑的需要,十分清晰,如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决定的或总分、或并列、或递进的结构等。文学作品中,把握文章的结构能使学生高屋建瓴看文章,领略篇章之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设喻说理手法巧妙,语言风趣朴实,而文中隐含的数字“三”更是妙不可言:“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使得文章既紧凑又摇曳多姿。《散步》写的是母亲、“我”、妻子、儿子一家四口一起散步这件生活中的寻常事,课文行文短小精悍,严谨工整,有着整饬之美,文章不少语句也是大致对称的,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化了所表达的内容,很有特色,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再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文句对称,文意对举,强化了亲情以及“我”与妻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美的情感

美的作品蕴涵和流淌着美的情感: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爱国情等,不一而足。为了引导学生涵泳和品味各种感情,教师要用一颗审美的心解读教材,与文本里面的人物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触摸作者的文脉,感受文本的魅力,领会深邃的思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情怀”。同样是关注大自然,从高尔基的“海燕”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驱者的无畏无惧;从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的赞美;从郭沫若的“石榴”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民族气节和高尚的情操的讴歌;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我们看到了关注人生、自我砥砺的积极情怀。只有同中求异,充分挖掘,细加揣摩,语文课堂才能流动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的审美目标。当然,语文教师要理解“审美”的真正内涵,审美追逐的是一种本真,审美的境界不应该只是粉饰美好,而应直抵人心。审美的'目的就是要去识别什么是美,在认识美的同时也要了解对立的丑,要形成两者均识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品读不同人物的台词来认识人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说周朴园是“坏人”还是“好人”,在他身上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真切地体会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当我们直面人性时就要走进人物真实的世界,这样才能触动每一颗心灵。审美需要一颗真实的心“,美”也在真实中悄然而现。

(三)美的写法

美的文章表现手法多样: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铺垫渲染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让一节语文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短短的四十分钟,显然不可能兼顾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否则不仅课堂教学的重点得不到突破,整节课也会支离破碎。教师要在研读中体会本篇课文最重要的写法,一课一得,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如,泰格特的《窗》,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一个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他的眼中便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有一片荒漠。同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还有《变色龙》、《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等。语文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只有多体会写法,学生才能把知识迁移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三、处理文本,感受过程之美

每堂课时间是一样的,但教师取得的效果迥然有异:有的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淡无奇,学生兴味索然。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很大程度取决于执教者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门学问,一项技术,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教学水平。教师处理文本,设计教学过程,要有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

(一)提升教师教学流程的节奏感

看一个教师处理教材,有如看“解牛”。水平之高下,技艺之精疏,动刀则现,一是看他如何下手,如何选点,如何切入,是“以神遇”还是“以目视”;二是看他如何运刀,是东砍西剁,鸡零狗碎,还是“因其固然”游刃有余。1.教学设计准确巧妙之美。语文教学中,少些平铺直叙,少些按部就班,少些知识贩卖,即使是一个关键词、一个过渡段,或是一个标题,只要设计准确而巧妙,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就可以从中咂摸出作者关于内容、结构、语言、手法、主题等的无限意蕴。黄厚江老师教《阿房宫赋》,把文章缩成了一段话: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嗟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读文章需懂“出入法”,读进去,又要跳出来,正是因为黄厚江老师教学时居高临下,统率全局,才有了这样的教学机智―――不是和盘托出,而是留有悬念,其中贯穿了填空的方法、点拨的技巧、齐读收尾的指导。通过填写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达到了一石三鸟、“四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统一的效果。2.课堂语言规范生动之美。课堂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先“讲对”了,才能够“讲好”“、讲美”。因此,语文知识的传授必须科学准确,课堂教学用语要规范。此外,课堂语言还要追求生动活泼,这样才不会让语文课堂味同嚼蜡,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晦涩难懂的术语,反而觉得春风拂面,赏心悦目。生动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著名的于漪老师在教学《晋祠》,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稍作停顿,部分学生呼应道:“首屈一指。”于老师又接下去:“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1.说清楚;2.速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开场白。于老师语言典范,精简扼要,不拖泥带水,给人典雅凝练之感。由于她使用了一系列四字词语,高度概括,节奏明快,言简义丰,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语言信息,而且培养了热爱祖国的自豪感。中间一个简单的停顿,不着痕迹,却与学生的心意相通、心灵交汇,师生之间第一次碰撞就如此和谐生动,这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温馨美好的基调。

(二)提升学生审美语言的感受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语言的感受力呢?1.创设情境鉴赏语言文字美。作家汪曾祺说,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语言的美不在单独的一句一句的话,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文章并不是无情物,而是丰富细腻的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只有教师与作品息息相通,学生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与教学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呢?创设情境是个不错的方式。如教学《台阶》一课时,可以播放《父亲》的音乐,让学生随着熟悉的旋律回忆与父亲有关的生活情节,再通过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既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又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受到母语的动人与美丽,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了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的双重效果。2.利用板书展示内容结构美。“随着灰尘摇晃的光线曼舞,下课铃声早已隐在粉笔的尘埃中。白白的粉笔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的青春在这白色尘埃中喊停……”这是描写老师与粉笔的诗句。可见老师与粉笔是息息相关的,教师离不开粉笔,离不开板书。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设计可以如下:这一板书以形象直观的形式、不可辩驳的逻辑向人们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就是钱的价值。别出心裁的板书,往往以某种奇异感而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再如《葡萄架下》的板书,高明的老师设计成四个字:园―――架―――串―――粒虽然仅仅四字,但是四字按字体大小排列,就浓缩了课文的内容提纲:满架的葡萄,一架架,一串串,一粒粒,使得课堂别有韵味。

综上所述,当“美”走进语文课堂,当语文课堂被多样的美所滋润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让人如痴如醉的缤纷光芒。当我们潜入文本,品味并引领学生面朝语文这浩瀚无边的大海,学生在理解、感受美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时,必将享受春暖花开的美丽,这时的我们将与学生一起尽情享受美妙的语文课堂与语文学习之旅。

篇5: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现状得出相应的审美教学意义以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尝试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的审美教育发展做出相应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体育;审美教育;浅析

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的过程之中加入艺术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行美,逐渐成为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少了审美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体育教学之中其主要的内容为竞技体育,而针对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竞技体育为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老师和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更多的进行审美学习。所以,在现在的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得以开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但要进行竞技体育的学习,同时对于审美方面的学习也要不断的开展,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身意识等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发展。

2.教师教学过于公式化影响了审美教育。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传统思想的指导之下的教育往往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教学思想难以有效的发挥,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同时针对审美的学习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校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实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现代教学过程之中获得不断的提升。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将审美教育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所以灵活的体育教育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的体育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在现在体育之中,不同的项目所对应的美学特点也是不一样的,田径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展现速度美以及力量美,舞蹈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体现音乐美以及舞姿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竞技技术,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不断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于审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以后在社会之中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捉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随着现在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体育美,同时能够在加深认识的过程之中不断的提高对审美的创新。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其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现阶段,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现实条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体育教学的审美,从而能够实现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丰富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师也要充分的结合现在的教学内容,对自我进行及时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将其与教学过程进行结合,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之中,学生是进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文案的编写,使得课堂内容充实,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的认识美,创新美。

4.系统的掌握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我们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中对老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便是其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尤其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教师在现代教育之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以及科学的技巧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以及审美学习过程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标准的语言讲解与规范的动作示范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审美教育,老师要不断的发挥动作示范的优势以及语言讲解的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标准的动作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巧的渴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要不断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轻松的气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同时采用优美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体育教育之中要不断的结合审美教育,使得老师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文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于此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审美水平,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以及语言讲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克雷,孔艳君.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则教育价值与开展[J].青少年体育,(04).

篇6: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等,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从美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文科类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学科背景,较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应旨在深化语文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此外,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类大学生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是为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并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服务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也使其作为一门基础课发挥了对专业课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到底应如何实施美育呢?笔者通过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和谐的融合统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思想寄托,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潇洒的`将军菲比斯与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含外表,又涵盖内心。俊美的将军让吉普赛女郎喜爱,也会让很多读者向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这种华美包装下的狡诈、自私与虚伪,而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孔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纯真、善良的赞美和向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对南宋王朝(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从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爱国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去倾听“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籁,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尤为重要。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俄国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学内在的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的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现代传媒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形象性的特点相一致,大学语文教学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学语文形象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形象的内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丰富、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教师的课堂词汇应是丰富的,语气要富于变化,语音节奏要与讲述内容和谐一致。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与之相关的图片、图像资料很多,都可以拿来展示或播放。许多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再复制到CAI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这门课独有的个性。同时,配合教学播放一些有关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显然也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电影、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对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讲授王维的《汉江临泛》,我们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整体气势的画面,用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连绵不断”的山光水色来,并用动画技巧设计出动态景观:“波涛使得望中的城镇似乎在两岸起伏波动,远方的天空也在腾跃翻卷”,使学生加深理解王维盎然游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最后,通过创设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朗诵,在朗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远。讲授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还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余音强化,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语言,真正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及教学中相关的美的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篇7: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经常听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并且给人以各种审美的享受。音乐于学生只有与审美活动一起,才能引起共鸣,在音乐课上只有保持这种状态才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效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感受美的角度出发,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标准联系起来展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才能进行审美教学呢?

一、充分利用直观感知优势加强音乐审美教育

感知是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外部形式直观地对音乐做出初步的判断,能听得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好听的,特别是在音乐的节奏、旋律方面是不是悦耳动听。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审美直观性上。在最初阶段学生一旦在音乐的外部表现上打动了心灵,他就会产生了直觉的审美感,从而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1.选择最好的方式让学生首次接触音乐。人对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接触喜欢了就会一直喜欢下去,如果第一次不喜欢以后也就不喜欢了,学生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把一个曲子或者歌曲从外部形象上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

2.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的艺术,但是小学生因其年龄小的特点与知识结构简单的特性,还不能准确地感知、理解音乐。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让学生直觉地感知音乐。比如在节奏能力的训练时中,用动物的呼叫声、火车的汽笛声、钟表的滴答声等变化帮助学生感知。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到了音乐学习的中级阶段,因学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发生变化,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要求与学生的心灵感悟交融,从而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学习目标。此时,音乐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感化以及人格完善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阶段的教育真谛。

1.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小学的音乐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艺术造诣很高的作品,比如,歌曲与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丽,作品中的情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歌词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

2.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情况都表现在外部,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与了解,老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与个性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就不能用统一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比如,教材中,有些歌曲是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等,从歌曲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并产生爱戴这些小动物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小动物的活泼淘气,有些学生更能综合地传达出小动物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复杂情感。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不同情趣,当学生获得深入的歌曲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上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

三、以对音乐的创造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学生从直观感知音乐到心灵感化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到了创造音乐阶段就进入了最高的学习音乐阶段,在些阶段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了审美体验的能动性,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从而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跨越了直观感受的阶段,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老师也要主动在这一阶段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巧妙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挖掘学生纯真的本能,发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学生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就要不能在教学中仅是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尽早地固化,从而走进死胡同。而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把教学当成是学生自由成长的蓝天去遨游、去创造。比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这个题目中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能不能用动作表现出来,让他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体态动作,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得到美的陶冶。老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就运用科学的组织方式,多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个性审美体验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创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作品都能表达一种情感,作者了作者的心愿。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同作者对话以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在作者的影响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比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再根据画面的不同情景想象要每一幅画面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最能表达出其表现的意境。接着再挑四首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这四首表达了欢快、优美、紧张等,再让学生选择;当然,同一首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配在多幅画中。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唤起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了学生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的能力。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技术知识,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鼓励他们进入到审美活动中,多想象、多创造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多方面培养他们的个性,使音乐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8: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志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美文朗读

朗读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美文朗读的能力,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特别是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言精彩动人。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体会到课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指导学生提高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让整个心境浸润,体验爱、憎、哀、乐的美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情朗读,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融汇成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词中的豪放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读出文中的情感美;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要读出文中的情理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课文美的特点,捕捉形象,指导学生运用生动优美的有声语言去描绘画面,让美的声音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直觉形象,激发情感,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读得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读得声情并茂,营造好课堂教学朗读的氛围。于是,语文课堂教学就读出情味了,读出趣味了,自然审美教育就寓在其中。

二、让课堂教学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阐述问题或是设计提问,恰当地嵌入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启发学生合乎情理的“回忆和联系”。例如:学习《赤壁赋》,想象赤壁清风明月之夜,词中的意象美;聆听李白的《蜀道难》,感受“噫吁d,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壮美;学习《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从太史公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煎熬中,体会“《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深邃美……

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善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以境诱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调动起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徜徉在自由美妙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联想和想象。其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技巧。第三,联想和想象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根据一定的审美需求去创造美,抒发美的情感。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深化美

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理解文本,正确的评价美和创造美,达到深化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剖析美的本质属性,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悟,写出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实现了一次思维的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深度解读文本,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与地坛》,原来对文本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珍爱生命,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成功之路。又如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事实上,解读文本,探究文本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文中生命的意义,对生活认识的思想飞跃,以及文中对“母爱”的理解等等。正是深厚的母爱召唤,作者才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小说家,凸显了生命的宝贵意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深入了文本,评价文中审美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

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作文,是写作审美内化过程的质的飞跃。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解读,新颖独到的感悟文章就会诞生。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一位丰富性格美的人物形象,立足文本,把握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和评价杜十娘在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显示了聪明机智、沉着老练的特点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美。以恰当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义愤,认识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被毁灭的思想意义。点燃起写作的内在动力,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就可以写成有见解、有个性的好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用心挖掘,遵循教学客观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开拓,让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篇9:旅游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旅游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些地方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落后的,这导致了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二、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出现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市场能够提供的旅游人才相当少,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为了能够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就需要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旅游人才。新的旅游教学模式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核心对视要改革旅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旅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旅游教学模式的探索当中,其中对传统的旅游内容进行改革的最突出的一定是: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旅游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美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旅游工作不仅有对美的感知,还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旅游服务过程当中能够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审美能力应该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教学当中实行美的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美学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审美修养。具体说来,在旅游教学当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在旅游教学当中由于对审美教育的疏忽,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美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旅游教学当中要重点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欣赏美,而且能够具备对多种形态的美的一个综合的认识。在旅游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美的教育。中国的旅游文化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内涵。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人文景观的学习为例,很多的人文景观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事物的外表上,而且还在于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智慧。通过相关的审美教学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感。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够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起来。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的能力,他就能够很自觉地将这种美通过他的旅游工作传递给游客。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把对外在美的欣赏内化为情感上美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旅游教学当中的美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进行旅游教学时,教学要结合旅游教学的规律,通过导游案例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关注美的东西,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只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灵活地应用,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外在美慢慢地懂得一种内化的美,进而进行一个自我的提升。一个好的旅游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还要能够和游客快乐融洽地相处。很多的游客也反映,他们在旅游当中看重不仅是导游的外在美,还更多地关注内在的美。确实,很多的旅游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常常需要对突发的种种情况有一个应变的能力,这是很多的外在美不能够解决的。这时候更多体现的是导游的内在美,包括导游的责任心和耐心等等。在整个导游过程当中,导游把自己感悟到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这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美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的东西。为了能够到达对学生审美的锻炼。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很多的学校选择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展开对美的讨论。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发现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生活当中的美。总之,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进行的。在这种有意识生动培养和训练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三)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在旅游教学当中的实施审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学生美的的素养。学生美的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美、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上。

1、语言美

旅游工作者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能够将导游和游客的距离拉近。在实际的导游活动当中,导游的言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在美的教学当中,言语美的培养学生美的素养的第一要素。启示学生能够在到达语言上的达意和舒服。这是对游客尊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旅游工作的内在美的一个集中体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旅游工作的语言修养和人品。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将导游语言的生动性、风趣性和情感性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系统的讲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言语美的效果。

2、行为举止美

旅游工作者的很多表现也会在行为举止当中表现出来。很多的游客也会通过导游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导游的工作好坏。在导游教学当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自己的导游风格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和导游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行为美的优秀导游工作者。3、仪容仪表美旅游工作者要面对的游客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和这些游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旅游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得体。一般要求依照的是协调和谐的原则,处理好时髦与传统、华丽与朴素、礼服与常服等方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篇1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美学基础告诉我们:“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对主人公看法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塑造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敬佩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训练,不但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借鉴,在写作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篇11: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都唱响了“与世界接轨”的主旋律,这旋律让世界变得更小,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为此,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本文采用具体的教学案例,简述了如何在古筝教学中充分利用古筝特有的优势,挖掘审美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味韵律美、揣摩意境美、欣赏形象美和尝试仪态美的审美教育。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古筝 教学 审美教育

1、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

1.1 教给学生品味韵律美

古筝演奏中,左手的“吟、揉、按、滑”是筝乐最具魅力,最具特色的意味部分,是任何乐器所不能匹敌的。旋律的背景不同,颤音、点音、按颤音、按滑音等不同的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迥然不同,表达的韵味也大不相同,如同样是颤音,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效果也不同。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能演奏出优美如歌的旋律;振幅大、频率快的颤音,能演奏出悲愤的内容。各地方的左手颤音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北方人的豪放,南方人的细腻在筝曲中也有所表现。北方的山东等地的跳跃性强,力度也大,起伏幅度也大,比较受男孩子喜欢。而南方的就纤巧细腻,缠绵婉转,清淡高雅,比较抒情,很受女孩子喜欢。尤其是现代筝曲,更是可以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施以凄婉密颤、活泼快颤、激烈猛颤、泼辣重颤、轻音慢颤等技法,把无穷的韵味、多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南北各派的筝曲中“苦音”(微升4和微降7)的形成,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其“苦音”的表现手法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则“苦音”不苦,而要求粗犷、豪放、悠远、壮阔了。

1.2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美

无论是传统古筝曲目,还是现代创作古筝曲目,都有很好的意境,要细心去揣摩。在古筝教学中,老师要做有心人,深度挖掘意境,并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只要教者尽力,学者用心,就能够让学生在演奏时感受到曲目中的意境美。

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欣赏此曲,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渔舟唱晚”景色相一致的图片,影像材料,随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知道,此曲是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在第一部分教学时,用舒缓的慢板奏出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让学生边弹,边想象播出的画面,揣摩曲目里的.湖光山色的秀美,渔人载歌而归的喜悦。在 第二部分的教学时,让学生注意「征」这个旋律的中心音和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体会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感受形成对比和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进行第三部分教学时,引导学生尝试着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的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想象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揣摩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1.3引领学生欣赏形象美

古筝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古筝艺术与其他音乐的艺术一样,都是听觉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是抽象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古筝曲目中欣赏形象的美呢?

我在进行古筝曲《秦桑曲》曲目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诗意,再引领学生体会其情境。接下来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特别注意“苦音”的凄婉旋律演奏,在演奏时,引领学生联想那位思念亲人的青年女子的情绪。有的学生想象不到位,就请他想象如果不在母亲身边多日,是如何想念母亲的?进而体会曲目中所表现的情感。而在进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时,我则让学生着重体会其中的小快板,想象陕北人民“千家万户把门开,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欢腾景象,想象不出的时候,就引导学生们一起回想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有关镜头。

1.3鼓励学生尝试仪态美

我在进行古筝曲目的教学中,会根据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表现仪态美。从学弹奏古筝的第一天开始,便要求学生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和手势。演奏的动作要顺手自然,做到心随情表,体随心动。起初,学生们要么胡乱在做表情或动作,与曲目表达的内容无关;要么是不好意思做出什么表情或动作。针对此种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边纠正学生们的错误,一边鼓励学生们边用心体会曲目中的意境、感情,边随心地做出自然的表情的动作,不要刻意。如《渔舟唱晚》悠然恬美,身体自然端庄,几无晃动;而《战台风》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身体动作幅度自然相应加大。所有这些,都强调自然,即根据乐曲的情绪设计形体动作,而求得演奏仪态的自然美。老师给做一下演示,之后鼓励同学们大胆在来学习,来尝试。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上面讲到的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侧面。其实,有教学中,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审美教育的素材,老师们只要能多留心,多用心,就能让演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在对美的感受中,对曲目的理解也会加深,对提高演奏技巧也有促进作用。总之,古筝的美学教育,是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弹奏时运用好吟、揉、按、滑等技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古筝艺术本身的特色,激发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演奏技巧训练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杨红,.10.1. 实用古筝演奏入门. 安徽文艺出版社 I S B N:9787539630182

2、李萌,.1. 古筝演奏与练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043-3828-1

篇12: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重要的目的。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人在审美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感同身受地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味。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人的本能,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物品拟人化,赋予它生命和人类的情感,就像诗词歌赋中对某种自然物的讴歌。原始部落会用动物的形象做部落的图腾,以它的某种特性作为精神象征。不仅是物品,某种情境也会令人触景生情,产生无数遐想:秋风萧瑟的荒凉、烟雨朦胧的江南、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伤感。人会不自觉地把这些与自己的情感进行类比,找到契合点,产生共鸣。审美主体把自己的体会带入审美对象,在审美中找到了契合点,产生了共鸣,便有了美感。这个美感可以是愉快之感,但也可能并不是愉快的,如,悲剧给人带来的就不是愉快之感,但是悲剧也能让人产生共鸣。另外,李煜的亡国之恨、江州司马的潸然泪下都不是愉快的,但是它们都是艺术性极高的,这种忧愁、忧心、悲凉、悲愤之感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也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宣泄。再如,蒙克的《呐喊》中粗犷的线条、压抑的色调,这种悲凉的气氛也给读者带来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也是一种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并不仅是要学生判断出作品的好坏,而且要能读懂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够从中欣赏到美,并且感到愉快。

一、要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

整个人类的审美历程可以高度浓缩到一个人的审美成长过程里。学生的审美成长也需要过程,从最开始稚嫩的卡通到渐渐接受成熟的色调、构图,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硬性灌输。

第一,古朴的形式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追问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在寻找最完美的比例关系,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等。人们在审美时,更接受有秩序的体验,不会接受杂乱无章。如,诗词写作不能脱离格律,否则就不是朗朗上口的诗词,而只是一篇普通的散文。绘画更是如此,人们在最初欣赏时更在意的是无差别地模仿自然的写实,或是完全遵循自然秩序的装饰风格。这是最简单、最单纯的感官体验,符合自然规则的写实主义与装饰效果,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并不难,但这只是最基本的审美,甚至是最基本的.感官能力。

第二,人性的呼唤。艺术作品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承载历史,历史画、宗教画、青铜器等都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见证历史、宣传教义还是震慑奴隶,我们都无法亲身经历当时的历史。但是即使过了几千年的时间,那斑驳的器物上奔放的狂野也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对于承载历史的作品,我们也能获得人文精神的体验。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慈爱的目光,是人文精神的觉醒,其实就是人性的觉醒。由此及人,审美者自身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性格、有缺点有优点的人。文艺复兴呼唤人性,显而易见是成功的,欧洲逐渐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很明显,艺术家做的事,哲学家无法通过概念分析完成。

第三,艺术的解放。画家在纸上创作,其实就是在分割空间。可能是模仿现实的空间,也可能是创造想象中的空间。古典主义绘画完全遵守透视学和光影效果,模拟现实的空间;自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家追求精神,打破过去空间的限制,把多种空间视角的物体展现在同一视角内,这很接近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原理。印象派的作品曾经在艺术沙龙里被人诟病――不是艺术,但是最终莫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不仅印象派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艺术作品也终于摆脱了历史、宗教、政治的藩篱,完全展示自我价值。莫奈用纯粹的色彩视角观察世界,其实色彩是随着时间、光影不断地变化的。

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之内,色彩瞬息万变。莫奈尝试完全用颜色记录这种变化的感觉,阴晴雨雪、冷暖温和。这样,绘画就完全成了色彩的体验,也是色彩变化的美。艺术家追求另外一种极致,那就是完全是色彩关系的作品。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仅仅是美术教学的问题,更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共同问题,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美术教育要做引路人,指出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提高审美的方向前进。

二、要增加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

说到底,艺术是感性的体验,不管怎样高深的哲学思想、精神内涵,最终理性的思想都要通过感性的体验来外化。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丰富的体验至关重要。因为此时的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性体验的精神,还有极富张力的表现能力,因为没有任何束缚羁绊,所以反而能够展现惊人的才华。学生在最敏锐、敏感的时期所获得的体验,将会成为后来提高审美能力的资本。审美最终还要通过内化来完成。

篇13:浅议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议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对于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教育;全面和谐发展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德、智、体、劳育一起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里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孩子去观察美,同时去思考美和人的高尚品格。”为了培育新世纪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我们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而作为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在历史课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正所谓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人物品格美、先进文化美、人文精神美、民族精神美、创新意识美等等。历史教材中人物品格美的内容很丰富,如在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通过对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在讲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愈挫愈勇的精神和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历史教材中的先进文化美也很多,如在讲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时,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让学生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时,通过分析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取得的成就和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教育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历史教材中人文精神美的内容也很丰富,如在讲文艺复兴时,通过对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的学习时,培养学生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通过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学习,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历史教材中民族精神美的内容极其广泛,如在讲巴黎公社时,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讲抗日战争时,通过对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一系列史实的讲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历史教材中创新意识美的内容也很丰富,如在讲近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时通过对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事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科学理论需要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在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通过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由此可见,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努力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如果能把现代科技和教学手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视听手段,能很好地创造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如在学习孔子和早期儒家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底至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的一些内容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通过这些“活着”的历史,尽量地从时空上将孔子拉近,消除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临近孔子,了解孔子。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在导入本课时,多媒体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努力创造历史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事物和场景,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和课堂的新颖性、生动性,使得历史课更加的生动优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努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美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美,主要体现在设计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和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多党合作制,并与西方的一党制、多党制区别开来,可以采取召开辩论会的方法,设正反方观点双方进行争论,再由学生评论,评出最佳辩手等。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愉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结合学生对《汉武大帝》《武则天》《大明宫词》等一些电视剧的了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历史剧表演(每一组分别代表汉唐、宋、明清时期),鼓励创新。通过每个小组的演示和小组间交流,最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出所代表朝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从汉朝到清朝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通过创新演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

四、努力创造历史课外活动的活动美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历史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或专门的考古发掘等,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戏曲艺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苏州的昆曲博物馆,让他们领略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历史访问,如访问一些革命前辈、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或目睹者,如走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老红军、八路军战士,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形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观看重大的历史表演活动等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因此,历史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努力创造历史课外活动的活动美,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实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熏陶他们的道德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今天,美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他们积淀一些积极的情感,为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3月第2版.

篇14: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的学科,虽然语文不是专门的艺术性学科,但是其内在的艺术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优化审美教育内容,为审美教育建立良好基础

1.感知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事物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美,这种美能使人心情愉悦。例如,在讲《春》这篇文章时,全文通过对春意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是春天万物的清新隽永,作品既是写景,亦是抒情,富有诗意,言语简炼,值得学习。

2.感知社会美

对于社会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美与丑,来进行人性的对比,在感知人性美的同时揭露人性的丑陋。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强烈的人物对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将西门豹与巫婆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教会学生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3.感知艺术美

对艺术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对文章用词、用句进行分析,再以讲解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独自体会文中的艺术美,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培养语感,并形成美的感知能力。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审美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审美学习的关键要素,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就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够以一个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互动,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公正公平,以客观的审美眼光看待学生的理想和态度,要尊重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尊严,把学生当作是独立的个体进行教学,不能打压和强权,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学会把学生当作学习上的朋友。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可以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大多是活跃的,有些问题教师无法解决,学生以另一个角度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时教师就要虚心向学生进行“请教”,这样不仅协调了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自由率真的天性,以自由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形成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种手段,为审美教育的落实提供保障

1.读透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内容包含万千,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了解透彻,这对学生的审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读透教材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对字词进行把握,比如,《乡村的夜晚》这篇文章写道:“乡村沉浸在恬静的气氛中。”教师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到这个词有什么寓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带入到文章中去再次进行阅读,就会通过多次的理解而真正体会到这里所说的就是乡村处于一片非常安静的环境里的意思。

2.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时,一些画面是学生无法体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语言转化成动态画面,再配以语言介绍。在讲《祖国多么广大》一文时,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就可以展示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祖国之美,这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设置情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

在讲《美丽的公鸡》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首先对学生进行指引朗读,尤其是带感情阅读,然后让学生角色扮演,以体会文章中每个角色的感情和特征。审美教育就是教学工作者按照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意志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并实际操作,最终提高审美境界的一个过程。随着当代社会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很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学生感知世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篇15: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将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

动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关专题 瑜伽论文